第168章 如果天下人不单单靠土地吃饭了呢!

李去疾见一桌人还是一脸迷茫,叹息一声。

他清了清嗓子,用筷子头在桌上轻轻一点,发出一声脆响,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拉了回来。

“我一开始就跟你们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李去疾一字一顿,把这八个字又重复了一遍。

“你们啊,看的,是浪花,是水面上的热闹。”

“而我说的‘经济基础’,是底下的那股洋流!是它决定了这浪花往哪儿跑!”

这话说得新鲜。

朱棣听得眼睛发亮,朱樉、朱棡也暂时忘了要去“体验生活”的痛苦,伸长了脖子,听得入了神。

刘伯温嘴唇翕动,下意识地反驳:“先生此言,恕刘某不敢苟同。夏、商、周三代,皆行分封,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礼乐征伐,维系八百年江山,靠的乃是宗法礼制,何来……”

“打住!”

李去疾一摆手,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

“刘老先生,你说的没错,是分封制。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那时候是分封制,而不是咱们现在的郡县制?”

李去疾嘿嘿一笑,抛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因为那时候的‘经济基础’,它就只配得上分封制这个‘上层建筑’!”

“那会儿,什么最金贵?”李去疾自问自答,“不是地!地有的是,没人开垦,不值钱!”

“是人!是能打仗的兵!是能铸造青铜器的工匠!”

“你想想,周天王把天下分给那些功臣、亲戚,他分的是什么?是一块地吗?不是!他分的是人和管理这群人的权力!”

“那时候,谁掌握的青铜多,谁的武器就精良,谁的祭祀就气派,谁说话就硬气。所以,周天子就是最大的那个‘矿主’和‘军工厂厂长’,他把底下的小头目派出去,建一个个分厂,大家一起开采资源,这天下不就稳了?”

李去疾用一种极其通俗,甚至有些粗鄙的比喻,解释着上古的政治形态。

可这番话,听在刘伯温的耳朵里,不亚于一道道天雷!

他研究了一辈子《周礼》,满脑子都是德行、礼法、天命。

可到了李先生嘴里,怎么……怎么就成了分厂厂长和矿主了?

虽然听着离经叛道,可仔细一想,好像……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朱元璋的眼睛,越来越亮。

他没刘伯温那么多思考,他听得更直接。

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家伙事儿不一样,管人的法子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