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朱元璋的赞许声如洪钟,不加掩饰,带着帝王特有的豪迈。
“不愧是伯温!”
“此计,甚好!”
“既能彰显天命,又能为‘格物’之道正名,还不至于引起太大动荡,一石三鸟,妙!实在是妙啊!”
李善长也缓缓点头,心中对刘伯温的急智,生出一丝由衷的佩服。
徐达和常遇春对视一眼,虽然对文官间的弯弯绕绕不感兴趣,但也听明白了。
这法子,稳!
“陛下,臣以为,刘先生此计天衣无缝。”
李善长上前一步,恭敬地补充道。
“只是细节之处,还需仔细敲定。‘大明格物院’选址何处?祭酒由谁担任?初期的章程又该如何拟定?这些都需要一个万全的准备。”
朱元璋大手一挥,重新坐回龙椅,心情极佳。
“这些,咱早有考量。”
他看向徐达。
“徐达,演示那日,金陵城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咱要整个金陵城的百姓,都能安安稳稳地看到这场天降祥瑞!”
“臣,遵旨!”
徐达声如金石,铿锵有力。
他又转向常遇春。
“遇春,你负责百官的护卫,确保万无一失。”
“末将领命!”
常遇春抱拳应道。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李善长和刘伯温身上。
“至于格物院,就设在国子监旁!”
“咱要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看,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另一条通天大道!”
“祭酒的人选……”
朱元璋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
“暂且空悬。”
“先由你二人,代为草拟章程,网罗天下奇人异士,将这格物院的架子,先给咱搭起来!”
“臣等,遵旨!”
李善长和刘伯温齐声应下。
一个关乎大明未来国运的庞大计划,就在这小小的内殿之中,被君臣五人迅速敲定。
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就在众人以为今日的议事即将结束时,朱元璋却忽然陷入了沉默。
他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这细微的变化与意有所指的话语,立刻被四位人精捕捉到了。
内殿再次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