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糊名

征辟取士的风波虽暂告平息,但高鉴深知,这仅仅是开始。选拔人才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新政权的信誉与未来。阅卷之事,迫在眉睫,且必须经得起推敲。

“玄成,阅卷之事,需得慎之又慎。”高鉴回议事厅的路上说道,“我欲行糊名、誊录之法,隐藏考生姓名,专人誊写试卷,防止笔迹辨认,以绝请托徇私之弊。”

魏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理性地分析道:“主公有此远见,实乃士子之福,亦是立信于天下之基。然,糊名易行,誊录难为。誊录需大量精于书法的胥吏,逐卷抄录,核对无误,耗时日久。如今军制改革方兴,东进之策待定,百事缠身,若因誊录而将取士结果拖延一月半月,恐失其速效之用,亦不合眼下急切用人之形势。”

高鉴微微颔首,叹了口气:“我亦知此节。年初诸事繁杂,时间紧迫。这批士子,无论优劣,绝大多数都需尽快派往武阳郡各地历练实习,为后续青兖扩展做好准备。” 继续道,“此次应考者,据报十之八九皆为本郡士人,周边郡县寥寥。此虽有助于捆绑武阳人心,然选拔之质,却不可因此放松。需得沙里淘金,选出真正能任事之人。”

他沉吟片刻,决断道:“既如此,誊录制暂且搁置,待日后制度完善、人手充裕再行推行。但糊名制,必须施行!此乃保证评卷公允之底线。试卷姓名、籍贯一律密封,仅以编号代之。阅卷官只知文章,不知其人,方能最大程度摒除门户之见,私情之扰。”

魏征肃然道:“主公明鉴。糊名一法,虽不能完全杜绝识笔迹、辨文风之弊,然已可阻绝大半人情请托,使寒门学子能与世家子弟站在相对公平的起点之上。此策大善!”

“只是,”高鉴看向魏征,语气带着托付之意,“此番阅卷,名义上由我主持,然军务繁忙,改制千头万绪,实在难以全程亲力亲为。玄成,你素来公允,明察秋毫,此事,便要多多倚仗你了。由你总揽阅卷事宜,组织可靠人手,尽快评出等第。”

魏征立刻起身,深深一揖:“征,定当竭尽全力,秉公办理,绝不辜负主公信任!”

计议已定,将军府即刻行动起来。魏征亲自挑选了数名以严谨、清廉着称的郡学博士和府中精干文吏,组成阅卷班子。所有考卷在众目睽睽之下,由专人将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的卷首部分折叠、糊封,加盖骑缝印章,再统一登记编号。整个过程严密而迅速,彰显出车骑将军府对此次取士的重视与力求公正的决心。

就在将军府紧锣密鼓地筹备阅卷之时,城西郡博士方守拙的宅邸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方守拙年过四十,面容清癯,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此刻却再无平日的从容淡定。他指着垂手站在面前、脸色苍白的儿子方岳,手指都在微微颤抖,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你……你……你这个逆子!”方守拙猛地一拍桌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我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不长脑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