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之眼”小队一路东下,过程远比预想的要艰难。
长江水道虽仍畅通,但沿岸气氛紧张,盘查严密。他们伪装成贩运蜀锦和药材的商队,凭借伪造的路引和苏婉清准备的货真价实的货物,倒也勉强应付了过去。但越靠近江陵,流民越多,溃兵也时有出现,有时还会遇到小股水匪骚扰,都被暗卫们不动声色地解决了。
抵达江陵后,他们才发现情况比想象中更糟。江陵守军自身兵力不足,面对北面强大的蒙军压力,根本无力派出援军,只能勉强自保。对于“四川来的义商”想要北上的想法,守将连连摇头,认为这简直是送死。
凌一当机立断,放弃通过官方渠道北上的想法。小队在江陵休整一日,补充了些干粮清水,然后趁夜离开江陵,沿着人迹罕至的荆山余脉,徒步向北潜行。
这是一段极其艰苦的旅程。为了避开蒙军游骑和哨卡,他们不得不昼伏夜出,翻山越岭。沿途所见,村庄大多荒废,田地荒芜,偶尔遇到逃难的百姓,也都是面黄肌瘦,神色惶恐,言及蒙古骑兵皆谈虎色变。
十天后,小队终于抵达了襄阳地界。远远望去,那座雄城如同巨兽般匍匐在汉水南岸,而北岸的樊城则显得 smaller 一些,两城隔江相望,以浮桥相连。此刻,两城都被黑压压的蒙古军营寨包围着,旌旗如林,号角连绵。巨大的回回炮不时抛射出巨石,砸在城墙上,发出沉闷的轰鸣声。
蒙古军的包围并非铁板一块,其营寨连绵数十里,总有疏漏之处。凌一观察良久,选择了一处位于蒙军侧后、防御相对松懈的区域,那里地势起伏,且有树林掩护。
是夜,小队再次发挥暗卫的渗透特长,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几个外围哨兵,如同幽灵般穿过了蒙军的封锁线,终于抵达了樊城的护城河边。
向城头守军表明身份和来意费了一番周折。守军起初根本不相信会有一支小队能从四川穿越蒙古大军来到这里。直到凌一射出绑有凌岳和王坚联合签名的箭书,又经过城上军官反复盘问核查,才终于放下吊篮,将他们拉上城头。
踏上樊城城墙的那一刻,小队成员才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城墙上下布满了战斗的痕迹,焦黑的炮石砸痕、干涸的血迹、破损的垛口随处可见。守军士兵虽然疲惫,但眼神中仍带着顽强的意志。
接待他们的是樊城守将,一位名叫牛富的都统制。牛富身材高大,面色黝黑,性格豪爽中带着粗犷,听说他们是四川来的义士,还带来了守城物资,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