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王庭的权力博弈和随之而来的指令,化作无声的波纹,以惊人的速度传递至烽火连天的南方前线。兀良合台在接到忽必烈的密令后,虽对暂停主力攻势心存不满,却也不敢怠慢这位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宗王。
一支特殊的队伍被迅速组建起来。他们并非大规模的骑兵军团,而是由百余名精干人员组成,成员来自“探马赤军”中的佼佼者——有擅长潜行刺杀、能数日不食的草原猎手;有精通火药、善于打造和破坏器械的西域工匠;有能说汉话、甚至懂得南方方言的色目人探子;还有几名身份神秘、据说懂得“方术”的随军萨满或道士。
这支队伍的目标明确:渗透夔门山区,查明“山神”势力虚实,特别是那“诡异蓝光”的秘密,伺机俘获工匠、破坏关键设施,或进行斩首行动。带队者名叫巴特尔,一个名字意为“英雄”的百战老兵,以冷静残忍和完成任务不择手段而着称。
他们化整为零,伪装成溃兵、流民、行商,甚至伪装成从四川逃难出来的宋人百姓,从多个方向,悄无声息地向凌岳的根据地渗透而来。他们的专业程度,远非之前李霆派出的哨骑或张顺那样的间谍可比。
几乎与此同时,凌岳也感受到了外部压力的微妙变化。来自江陵方向的蒙古主力攻势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后撤收缩的迹象。但与此同时,凌八的侦察队回报,发现多股难以追踪的小规模、高素质敌方人员活动的痕迹,这些人极其警惕,反侦察能力极强,几次接触都未能留下活口。
“是蒙古人的精锐探马。”王坚根据经验判断,脸色凝重,“看来忽必烈盯上我们了。这些人比大军更难对付。”
凌岳立刻下令提升警戒等级,尤其是对匠作营、矿洞和能量研究区域的保护,增派岗哨,设置更多隐蔽的陷阱和警报器。一场无声的暗战再次拉开序幕,只是这次的对手,更加狡猾和危险。
外部的压力尚未化解,内部的隐忧也开始逐渐显现。
基地的快速扩张,如同暴饮暴食,带来了严重的消化不良。人口膨胀式增长已接近万数,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虽然凌一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工分-配给”体系,但物资的供应依旧捉襟见肘。
最核心的问题依旧是粮食。新开垦的土地收获尚需时日,缴获和购买的粮食难以维持上万张嘴的长期消耗。配给制开始收紧,食物中掺杂的野菜、麸皮比例越来越高,不满的情绪在底层民众和新附人员中悄悄滋生。
“主公,库粮仅够两月之用。若新粮未能及时接上,恐生变乱。”冉琎忧心忡忡地汇报。他负责民政,最能感受到那平静表面下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