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春雷隐隐(2019年4月25日)

京城的四月末,空气中已隐隐有了初夏的躁动。午后的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透过国家战略与地球发展战略智囊团会议室内宽大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棱角分明的光斑。室内陈设简洁庄重,巨大的环形会议桌光可鉴人,映照着围坐其间的十几张严肃面孔。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檀香气息,是从角落一只古朴铜炉里袅袅散出的,混合着新沏龙井的清冽茶香,试图调和着议题本身的沉重。

李玄策坐在主位,并未穿正装外套,只着一件熨帖的深灰色衬衫,袖口随意挽至小臂。他面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简报,是关于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总结与后续风险评估。阳光斜射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深邃的阴影,更显得他目光沉凝如渊。

“……债务可持续性,项目风险评估,还有某些域外国家持续炒作的所谓‘战略扩张’、‘债务陷阱’论调,”发言的是智囊团中负责国际经济分析的陈教授,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些都是后续推进必须直面的挑战,也是外部掣肘的主要着力点。”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嗡鸣。窗外,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枝叶舒展,几只不知名的雀鸟在枝桠间跳跃,发出清脆的啁啾,与室内的凝重气氛形成微妙反差。

李玄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紫砂茶杯壁上轻轻摩挲,温润的触感带来一丝安定。他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与会众人,那眼神沉静,却带着一种洞穿表象的力量。

“‘利’字当头,自然纷争不断。”李玄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耳中,瞬间压过了窗外的鸟鸣。“然而,我们推动此路,其根本出发点,何曾是那区区之‘利’?”他微微停顿,目光落在桌面上那份简报封面上蜿蜒的地图路线,“《论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拿起手边一份内部通讯稿,上面印着论坛期间签署的几项关于绿色能源、民生改善的合作备忘录图片。“我们谈的是互联互通,是共商共建共享,是让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沿线民众,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这,才是‘义’之所在。”他的手指轻轻点在图片上那些关于医院、学校、清洁水项目的条款,“着眼于长远,立足于民生福祉,以义相交,以诚相待,纵有风波,根基不摇。”

他放下通讯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锐利:“债务陷阱论?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建立更加透明、公平、可持续的合作机制,用事实说话,让每一个项目都经得起阳光的检验,让发展的成果成为最有力的驳斥。攻心为上,此为上策。我们要争取的,是人心向背,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他的话语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陈教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紧锁的眉头略微舒展。另一位负责地缘政治的专家补充道:“李顾问所言极是。关键还在于后续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风险前置评估,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讲好我们的故事。”

讨论逐渐深入,从具体项目的风险规避谈到如何加强文化沟通、民心相通。李玄策时而凝神倾听,时而提纲挈领地指出关键,那份源于深厚文化底蕴的战略定力,无形中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个人。窗外的阳光悄悄移动,光斑爬上了会议桌的另一端。

---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哈城,暮色四合,早早地染上了北国春寒的料峭。王铁柱拖着沉重的脚步,推开自家单元楼那扇略显陈旧的铁门。楼道里弥漫着熟悉的、混杂着饭菜香和淡淡煤灰的味道。他肩上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工具包,里面塞满了图纸和几个沉甸甸的金属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