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思。”林万骁低声自语。他按下内部通话键,“伟年秘书长,请政策研究室的秦致远同志过来一趟,我想和他聊聊他写的那篇关于产业转型的报告。”
半小时后,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形清瘦、穿着朴素白衬衫和深色西裤的年轻人走了进来。他步伐沉稳,脸上带着知识分子的清朗气息,眼神明亮而专注,并无一般年轻干部见到大领导时的局促或谄媚。
“林书记,您好!我是政策研究室的秦致远。”他在办公桌前站定,微微躬身,语气不卑不亢。
“致远同志,请坐。”林万骁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那份报告放在桌上,“你写的这篇报告,我看了。”
秦致远依言坐下,腰杆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上,目光平静地迎向林万骁。
“写得不错,数据很详实。”林万骁开场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直指报告中最尖锐的部分,“你在报告里提到,‘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是导致我市营商环境劣化、产业升级受阻的深层原因之一。这个判断很重。有什么具体的依据吗?或者说,你观察到哪些现象,支撑你这个判断?”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带有风险的问题,考验着秦致远的勇气、智慧和底线。
秦致远并没有被吓住,他略一沉吟,条理清晰地回答:“林书记,这个判断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观察和案例分析。第一,在一些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招投标中,存在明显的‘陪标’、‘围标’现象,最终中标的企业往往与某些主管部门关系密切,其资质和报价并非最优。第二,部分产业扶持资金的流向值得关注,一些获得巨额补贴的企业,其创新成果和市场表现与投入严重不匹配,而一些真正在搞研发的小微企业却融资无门。第三,从一些落马官员的通报中,也可以看到其利用审批权、资源分配权为特定企业谋利的典型案例。虽然我无法提供直接的人证物证,但这些现象叠加,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链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没有指名道姓,但列举的现象具体而微,逻辑自洽,显示这绝非空穴来风。
林万骁不动声色,继续追问:“那你认为,破解之道在哪里?”
“关键在于‘制度’和‘监督’。”秦致远显然深思熟虑过,“要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比如,建立公开、透明、可追溯的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流程,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监督。同时,要强化纪检、审计、舆论等全方位监督,对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形成强大震慑。核心是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他的回答,既有宏观思路,也有具体路径,与报告中的建议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