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夏宁宁的课题

“太笼统。”林万骁摇头,“是给部委政策研究室的笔杆子做参考,还是给一线市县的书记市长当工具箱?是项目立项前做预判,还是出了舆情之后当灭火器?对象不同,场景不同,你方案的写法、重点、甚至语言体系,都该不同。”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锐利起来,不再是丈夫,更像是一位在给下属分析局势的领导。“你现在这份本子,我不用看具体内容,猜也猜得到,学术价值很高,理论框架很新,但落到操作层面,是不是充满了‘应建立’、‘需完善’、‘要加强’之类的正确废话?具体谁去建立?怎么完善?谁来加强?出了问题谁负责?协调不动怎么办?你都没说,或者说,不敢说,说不透。”

夏宁宁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言以对。她回想起评审专家私下确实提过“操作性有待加强”。

“第三,”林万骁继续,语速不快,每个字却带着分量,“你这个课题,对审批你这个项目的部委,对他们那位具体负责的处长、司长,有什么‘价值’?除了完成一项科研任务指标之外。”

夏宁宁彻底怔住。这个问题,她从未想过。学术研究,追求的是真理和解决方案本身,何须考虑审批者的“价值”?

林万骁看她表情,知道点到了关键。他语气放缓了些,但依旧清晰:“宁宁,在地方,想推动一件事,要讲清楚它对当地发展、对百姓福祉、对主官政绩的价值。在部委,也一样。你这份课题,如果成功,能帮他们解决眼下什么头疼的难题?是能拿来作为他们出台某项政策的理论依据,还是能成为他们指导地方工作的典型案例?甚至,仅仅是能让他们在年底总结时,多一项‘支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的亮点?”

他顿了顿,给她消化的时间。“你想让他们支持你,就不能只站在你自己的学术立场,也得站在他们的工作立场,想想他们的需求,他们的痛点。这不是迎合,是沟通的基础。”

夏宁宁沉默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书房里只剩下台灯发出的细微电流声。林万骁的话,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她之前未曾深思的层面。她一直觉得自己怀揣明珠,别人不识货,却从未想过,该如何将这明珠,以别人需要的方式“包装”出去,展现出它真正的价值。

以前在北江师范艺术系,自是自由散漫的多。现在到了京城的高校,一切条条框框仿佛多了起来。

“那……我该怎么办?”她的语气软了下来,带着求教的意味。

“不是去走门路,更不是我打任何一个电话。”林万骁立刻划清红线,语气不容置疑,“你要做的,是回去,带着你的团队,重新梳理,不是修改,是重构你的申报材料。”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