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入省委领导居住的小院,环境清幽静谧。林万骁拎着那点不起眼的土特产,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按响了门铃。
保姆开门引他进去。顾沉舟正坐在客厅沙发上看新闻,见他进来,指了指旁边的沙发:“坐吧。吃饭了没有?”
“吃过了。”林万骁欠身坐下,将东西放在墙角,“一点土产,您尝尝。”
顾沉舟看了一眼,点点头:“嗯,有心了。开发区最近搞得声势很大啊,我在省里都听到不少动静。”
林万骁知道这是切入正题的好机会,立刻开始汇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如何化解债务、清理土地、提升基建、优化服务,以及目前正在全力冲刺的“争创省级经开区”工作,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和采取的应急措施。
顾沉舟听得很仔细,偶尔插问一两个关键问题,都切中要害。听到林万骁采取的种种“奇招”、“猛药”,他脸上露出些许意味深长的笑容:“办法想了不少,胆子也不小。就不怕有人说你搞‘运动式’、‘形象工程’?”
林万骁坦然道:“省长,开发区底子薄,按部就班肯定来不及。我们这么做,首先是为了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补齐短板,考评是动力,但不是唯一目的。即使最后评不上,我们打下的这个基础,对开发区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当然,过程中我们绝对严守政策红线,数据绝对真实可靠。”
顾沉舟微微颔首,似乎比较满意这个回答。“省级经开区,是个好平台。但牌子拿到手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拿到牌子以后,能不能真正发挥出省级平台的作用。你们的产业规划、发展思路,要经得起考验。”
“您指示得对!”林万骁赶紧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深感自身视野和水平有限,所以想请您把关指点。另外,我们还想了一个笨办法,想邀请一批省内的专家学者,组成一个顾问团,请他们帮我们‘问诊把脉’,提升一下材料质量和规划水平,免得我们闭门造车,走了弯路。”
顾沉舟沉吟了一下,道:“请教专家,是好事。要虚心,要听取不同意见。名单定了吗?”
“初步拟了一个,正想请省长您帮忙看看,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推荐?”林万骁顺势递上一份准备好的专家名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顾沉舟接过名单,戴上眼镜仔细看了看,拿起笔在上面圈了两个名字:“这两位,理论水平很高,但有时候过于理想化,他们的意见可以参考,但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嗯…这位老同志,对开发区工作很有经验,可以请他多讲讲当年的实践和教训。还有这位,年轻一点的教授,思路活,对新兴产业敏感,可以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