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灾后重建

周正阳拍板:“下午发函,明天送县政府。”

次日上午十点,县政府大楼九楼。

县长秦怀远,五十出头,头发灰白,一张方脸棱角分明。

他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摊着青桥镇的红头文件,指尖在“500亩”上轻轻敲了两下。

林万骁站在桌前,背脊笔直,声音不高:“县长,镇里零现金投入,三年后税收县级留存100%,县里稳赚不赔。”

秦怀远端起茶杯,喝一口,喉咙里发出咕噜声:“五个亿,县里备案可以,但有一条,税收必须留在县里。”

林万骁点头:“物流园税收县级留存100%,镇里只要就业和分红。”

秦怀远把茶杯往桌上一顿:“成交!”

红头文件上,县长秦怀远、常务副县长何发强、财政局长魏小丹,三人签字,公章落下,像一枚钢印钉在青桥镇的未来上。

第三天清晨,省城高铁站。

林万骁背着电脑包,穿着最普通的藏青夹克,像出差的小科员。

省发改委大楼十二楼,投资处处长郑国梁,五十五岁,头发花白,眼神却像鹰隼。

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青桥物流园灾后重建可行性报告》,厚厚三十页,封面印着省长批示的复印件:“支持青桥镇灾后重建试点,原则同意。”

郑国梁抬头,目光在林万骁脸上停留三秒:“上面都批了,我照办。指标500亩,一期投资5亿,省里只给政策,不给钱。”

林万骁把另一份文件推过去:“钱不用省里出,三家投资方已备好现金,只差指标。”

郑国梁把公章往批文上一盖,声音像铁锤落砧:“指标给你,三年内建成,逾期收回。”

批文上,鲜红的国徽像一枚勋章,烙在青桥镇的未来上。

回到青桥镇,夜已深。

镇政府小会议室灯火通明,长桌上摆着三份密封报价。

山河路桥董事长周国梁第一个拆封:“垫资2亿,占股28%,附加条件:物流园运营权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