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澜伏案重写,手边堆着一沓照片:

青溪老粮库门口,卡车深夜拉走成捆帐篷;

县民政局副局长胡长海在单据上签字,手抖得连笔迹都歪斜;

更有银行流水,八百万救灾款如走迷宫,最后停在一家空壳物流公司名下。

林万骁坐在旁边,钢笔在稿纸边空处标注:

“此处加审计厅背书”

“此处附省纪委转办单编号”

每添一句,都像给稿子上了一道保险。

四点二十,稿件定名:

《青溪县救灾资金被挪用调查及问责建议》

署名:本报记者沈星澜,特约信息员林万骁。

末尾,他签上自己的名字,笔锋收势,像刀尖回鞘。

五点整,机要室值班员小赵被叫醒。

小伙子揉着眼睛,看见稿件尾页那两个并排签名,顿时清醒。

“林哥,这得走机要通道?”

“走。”

林万骁把稿件装进牛皮纸袋,封口处贴上红色保密条,写上编号:

北办内参选编〔2008〕第007号

他把袋子塞进机要柜最里层,钥匙贴身收好。

走出机要室时,东方已泛起蟹壳青。

沈星澜跟在后面,军大衣还披在她肩上,长出一截,像拖在地上的影子。

她忽然伸手拽住他的袖口:“万一出事……”

林万骁停下脚步,声音低却稳:“我担着。”

三个字,像钉子钉进木板,带着金石音。

周三上午九点,内参如期送京。

周四傍晚,省委值班室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