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完成,天边已泛青灰。
林万骁站在机台旁,看滚筒转动,白纸黑字刷刷掠过:
署名:本报记者 沈星澜
标题:《雪灾物资去哪儿了?》
正文不足八百字,却句句带钩。
清晨六点二十,省委宿舍楼东头。
林万骁轻手轻脚上楼,钥匙刚插进门锁,手机震动…
沈星澜短信:
“报纸六点五十出厂,八点上市。我回青溪,等你消息。”
他回复一个字:
“安。”
七点二十五,办公厅走廊。
秘书处点名,郭怀章端着保温杯,吹了吹浮叶:“小林,昨夜没回宿舍?”
林万骁面不改色:“改讲话稿,机要室通宵。”
郭怀章点点头,没再追问,只在签到表上勾了一笔。
那一笔,把他重新勾回综合二处的工位,也勾回二十四岁的正轨。
上午八点十分,省纪委信访室收到一封匿名信。
信封里只有一页纸,却盖着青溪县民政局鲜红公章。
九点半,电话打到青溪县纪委,胡长海被带走谈话。
十点,青溪县城投公司总经理在办公室摔了杯子。
十一点,山河路桥股价悄悄抬头,涨了三个点。
林万骁坐在电脑前,屏幕上是山河路桥的分时图,红柱一根接一根,像雪地里燃起的篝火。
他轻轻呼出一口白雾,低声道:
“沈星澜,三年前欠你的采访,还了。”
雪仍在下,却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