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3:中外合作签约与成果展示(下午 14:00-16:00)
下午 14:00,中外合作签约仪式在会展中心大厅举行。江湾与美国密西西比河生态站、法国塞纳河生态站、日本琵琶湖生态站、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10 个国际机构签订 “生态研学合作协议”,约定开展以下合作:
中外联合观测:每年夏季开展 “江湾 - 密西西比河”“江湾 - 琵琶湖” 鱼类洄游对比观测,共享数据、共同分析;
技术交流与输出:江湾为合作机构提供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帮助其建立本地化的生态监测系统;
国际课程开发:与墨尔本大学联合开发 “淡水 - 海洋生态跨域课程”,供中外学校使用;
标准互认洽谈:与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的生态机构合作,推动中国生态研学标准与欧盟标准互认。
签约结束后,中外嘉宾参观 “江湾生态研学成果展”。展区分为 “技术创新区”“协同治理区”“教育成果区” 三个部分:
技术创新区:展示 AI 生态预测模型的算法原理、智能观测设备的工作流程,嘉宾可亲手操作数字化平台,体验数据互联和预警功能;
协同治理区:用沙盘模型展示全国 20 个省份的研学分中心分布,播放跨省协作治理污染的案例视频,直观呈现协同机制的运行成效;
教育成果区:陈列来自全国 80 所学校的学生研学作品,包括观测日记、生态模型、文创产品,其中江湾学生制作的 “鱼类洄游路线图”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选为 “全球生态教育优秀案例”。
日本山本教授在体验 AI 预测功能后,当场决定订购 10 套智能观测设备:“有了这些设备和平台,琵琶湖的鱼类洄游监测效率能提升 50%,我们还要派技术人员来江湾培训,全面学习江湾模式!”
第二环节:中外水域生态联合观测(分四组开展)
组 1:江湾 - 密西西比河鱼类洄游对比观测组(小满 + 15 名中外技术骨干)
小满带着中外技术骨干在江湾一号观测点,开展 “江湾 - 密西西比河鱼类洄游对比观测”。中方团队操作 AI 识别摄像头,实时标注江湾的鲫鱼、鲤鱼种类和数量,数据同步到全球生态数据协同平台;美方团队则通过平台查看密西西比河的实时观测数据,对比两地的洄游速度、路线差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江湾的鲫鱼洄游速度是每分钟 1.2 米,密西西比河的鲶鱼洄游速度是每分钟 0.8 米,” 小满指着平台上的对比曲线,“主要原因是江湾的水温 26℃,密西西比河的水温 30℃,水温差异影响了鱼类的代谢速度,进而改变洄游速度。”
美方技术骨干琼斯博士点头认同,他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密西西比河的观测团队调整采样频率:“按照江湾的经验,每 30 分钟采样一次能更精准地捕捉洄游规律,咱们之前的 1 小时采样间隔太粗放了!”
观测过程中,AI 模型预测江湾的鲫鱼洄游峰值将在下午 3 点出现,美方团队通过平台同步预测密西西比河的鲶鱼洄游峰值将在下午 5 点出现。到了预测时间,两地的实际观测数据与 AI 预测的误差均小于 10%,再次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江湾的 AI 技术太神奇了!” 琼斯博士兴奋地说,“我们要把这个模型引进到密西西比河,改善我们的洄游预测工作!”
组 2:江湾 - 琵琶湖水质对比观测组(老张 + 12 名中外技术人员)
老张带着中外技术人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开展 “江湾 - 琵琶湖水质对比观测”。中方团队使用智能水质检测仪,检测江湾的 PH 值、COD、氨氮、总磷等指标,数据实时上传平台;日方团队则通过平台查看琵琶湖的水质数据,对比两地的水质差异,分析影响因素。
“江湾的 PH 值 7.2,COD 18mg/L,氨氮 0.5mg/L,总磷 0.1mg/L,全部达到国家 Ⅱ 类水质标准;琵琶湖的 PH 值 7.3,COD 22mg/L,氨氮 0.6mg/L,总磷 0.12mg/L,略高于江湾,” 老张指着平台上的数据面板,“主要原因是琵琶湖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比江湾多,咱们可以分享江湾的‘生态沟渠’技术,帮助琵琶湖减少农业污染。”
日方技术人员山本教授认真记录,他通过视频连线让琵琶湖的团队查看江湾生态沟渠的设计图:“这种沟渠里种植的苦草、狐尾藻能吸收氮磷,成本低、效果好,我们要在琵琶湖周边推广!”
观测结束后,中外团队共同生成《江湾 - 琵琶湖水质对比报告》,提出了 “琵琶湖推广生态沟渠”“江湾学习琵琶湖的蓝藻治理技术” 等互学互鉴建议,为两地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