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父子二人实在太过相像,何况朱棣登基时与朱元璋当年年纪相仿,都不到四十岁。

唯一不同的是,朱元璋登基时身边文臣武将众多,而朱棣身旁的亲信文武官员似乎略显稀少。

但何秋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表象罢了。

朱棣麾下那批将领,虽然未曾在靖难之役中展现历史舞台,但真金总会发光。

更何况这些人本就是朱棣的潜邸旧臣,可以预见,在朱棣执政期间,他们必然会受到重用。

此外,历史上曾给朱棣带来巨大困扰的平安等人,如今也已成为他的部下。

毫不夸张地说,朱棣手下将星璀璨,只是他们暂时缺少表现的机会。

一旦给予机会,他们必将在大明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朱棣开创的盛世贡献力量。

仅凭这一点,朱棣与朱允炆那个“望之不似人君”的统治者已是天壤之别。单是双方的气魄,就让人不禁怀疑当初为何会支持朱允炆继位。

朱棣已担任近三年太子,许多朝臣对他的执政风格已有所了解。直白地说,他与朱元璋一脉相承。

这让一些渴望改变朱元璋既定国策的人失望,却使那些怀揣理想与政治抱负的人欢欣鼓舞。

在此大势之下,无论文武大臣,都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他们心知肚明,只要朱棣继续推行朱元璋的对内外改革,他们就有机会成为勋贵,将名字镌刻在青史之上。

远的不提,先前受朱元璋委派修复淮河水道的那位官员,不就已经接近名留青史的目标了吗?

若无意外,此人至少会在两淮地区留下美名,为后世传颂。

蓝玉轻抚鬓边白发,略带怅惘地说:

“若我能年轻十几岁,说不定也会像他们一样热血沸腾啊!”

龙椅上的朱棣仍在慷慨激昂地鼓励开拓疆土,而阶下的蓝玉却兴致索然。他将毕生忠诚献给了懿文太子朱标。

如今年事已高,若非朱棣为避免非议强行留他在朝,他早已辞官返回凤阳。

何秋笑吟吟地凑近说道:

“凉国公何言老迈,分明仍是老当益壮啊!”

蓝玉回头见是何秋,不由嗤笑一声。

“我就不信你不明白,都说后浪推前浪,哪怕我还没真正老去,该退也得退。

否则说不定连最后一点体面也保不住。”

听完蓝玉这番话,何秋颇感意外。谁说他鲁莽无脑的?这不看得挺透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