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从乡里回来时天已经完全黑透,王金石还在小院中等着。
听闻李逸要砌灶台他便连夜找人,让工匠们明日一早便带着材料过来。
这年头日子难过,冬日里能有个活干赚点米粮钱,不少工匠都是挤破头想来做。
虽已上冻黄土不好深挖,但只挖表层的冻土也不算难,和泥的时候用温热水也能正常施工。
次日一早李逸刚打完五组《气合拳》,六个工匠便推着碎石和黄土进了院,就看他们的穿着便是知道日子有多难捱。
李逸负责指挥工匠就们按他的要求砌灶,人多干活快,不到一天时间两个敦实的大灶台便完工了,李逸叮嘱王金石安排伙计用小火烧水,慢慢烘干砌灶台的黄泥,然后是连夜赶着骡车返回了大荒村。
时间紧迫顾不上好好休息,只在家里休息了一夜李逸又前往县城,这一趟他带走了一半的老面还带上了张绣娘。
家里这边,秦心月和于巧倩就能盯着大局,陈氏蒸馒头的手法早已熟练不比张绣娘差。
刘氏和三个新来的寡妇负责打下手,有她们几个蒸馒头已然足够,再加上何铁牛专门负责磨面粉,李逸设计的流水线般的操作有着极高的效率。
结算工钱时,何铁牛和刘氏看着手中的一千钱,眼睛都看直了!只这不到十日的功夫,他们就赚了往年一年都赚不到的铜钱,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李逸特意跟他们解释了,说是因为这几日的馒头价格高,所以钱才这么多,等过段时间价格降了,收入最多只有现在的一半还有可能更少,让他们好有个心理准备。
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供需规律,做的人越来越多,售卖的数量超过每日县城时刻需求的数量,粮店见馒头热销定然会跟风抬高小麦价格,而安平县境内农户多种植粟米,想要收购大量小麦得去临县甚至更远的地方,以如今的运输能力一来一回就要十天半个月。
这些种种因素叠加,馒头的成本会增加售价降低,所以能创造的利润就会大打折扣。
李逸本就没指望靠馒头和豆腐建立什么商业帝国,他要的是借着每一股风口赚个快钱,号快速积累他的原始资金。
别看他的物品栏里现在已有了几万钱,但这点钱买两头黄牛就所剩无几,远是没达到他的预期。
买卖暂时算是步入了正轨,家庭的关系也越发和睦。
最近几日,解决了隐疾的李逸可谓是骁勇善战!
他将秦心月陈玉竹和于巧倩都照顾得服服帖帖,连连求饶,而没了月事这个挡箭牌,于巧倩也难逃李逸的魔爪。
知道李逸要在县城住几日,白雪儿拉着他的袖子撒娇吵着要一起去,秦心月、陈玉竹和于巧倩却只字未提,她们早已察觉到张绣娘看李逸的眼神不对,既然李逸只说带张绣娘,她们便故作不知,各自守着分寸。
女德中,善妒是大忌!
最失落的莫过于豆子和大丫,他们也想跟着去县城,可听李逸说,去了要忙着做活没时间照顾他们,便懂事地不再哭闹,只是反复地叮嘱和张绣娘希望他们可以早点回来。
与此同时,安平县城的陈芳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从早上开门到过了中午饭口,店铺里连一个食客的影子都没有。
昨天倒是来了几个客人却都是冲着半价酒来的,一听店伙计说,酒窖没有酒不再售卖,便骂骂咧咧地走了,连一眼都没看店内的吃食。
陈林坐在靠窗的位置,表情阴沉得如同窗外的乌云,周身的寒气让伙计们连大气都不敢喘。
如此他便是看懂了,这王金石是抢先了一步做了他原本打算做的事,联合那八家店铺,就是准备合力断了他陈芳斋的活路。
没有馒头和豆腐这两样新奇吃食,就算他降价也没人愿意来,若是再想不出应对之法,不出一个月他这陈芳斋就得关门大吉。
大麦小麦他囤了不少,豆子也跟着收了些,如今只能盼着下一场大雪封路让外面的粮食运不进来,断了王金石他们的原料供应,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陈林忽地攥紧拳头,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声音从牙缝里一点点挤出来,带着刺骨的寒意:
“好!既然你们断我生路,那我就让你们吃不起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