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才女侧目,教谕探虚实

满场的寂静持续了足足十几息,

宛如时间都在那首傲骨铮铮的咏菊诗后凝滞了。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

震惊、难以置信、些许的羞愧,

以及更多难以言喻的探究。

最终,是刘老翰林那声带着颤音的赞叹,

打破了这诡异的沉默。

“好…好一个‘风霜其奈何’!

好一个傲骨铮铮的…秋菊!”

老翰林的声音在寂静的庭院中回荡,

也惊醒了尚在震撼中的众人。

一时间,各种复杂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场中那垂首而立的青衣小童身上,

只是这一次,

目光中的鄙夷和轻蔑已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惊疑、审视,

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帘幕之后,赵文萱缓缓坐回椅中,

但那双清澈的美眸却亮得惊人,

一瞬不瞬地透过纱帘缝隙,

紧紧盯着苏惟瑾。

她的心跳得飞快,

胸腔里涌动着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激动与欣喜。

就是他!绝不会错!

张诚那首“庭下积水空明”虽意境空灵,

却总觉带着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

与张诚本人的俗鄙气质格格不入,

更像是超然物外的隐士偶得之句。

而方才这首咏菊诗,

语言直白如话,却字字千钧,

那股子从逆境中勃发、

于风霜里傲然挺立的坚韧与不屈,

分明是有着切身之感才能发出的铿锵之音!

这绝非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能有的心境,

更像是一个身居卑位、

却心志不堕的寒门学子借物咏怀!

再联想到父亲之前提及县试卷中那些突兀却精辟的务实之论…

一个清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念头在她心中疯狂滋长:

那张诚的功名,

恐怕真是…而这惊才绝艳的诗句,

恐怕亦是…

她不由再次望向场中那清瘦却挺直的身影,

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那身粗布青衣,

看清内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锦绣才华与不屈灵魂。

刘老翰林此刻心中的惊涛骇浪,

丝毫不比赵家女儿少。

他宦海沉浮、文坛执牛耳数十载,

见过的才子俊杰如过江之鲫,

但从未有一人,

能像眼前这小书童般,

带给他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困惑。

那首咏菊诗,看似简单,

实则大巧不工,

已得咏物诗之精髓——遗形取神!

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那股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和傲岸风骨,

这绝非单靠天赋灵光就能拥有的,

必然经过生活的磨砺与内心的坚守。

一个书童…怎会如此?

老翰林深吸一口气,

压下心中的激动,

昏花的老眼变得锐利起来,

仔细打量着苏惟瑾。

只见对方面对自己和满场士子的注视,

依旧垂眸敛目,姿态恭谨,

却无半分寻常下人的惶恐瑟缩,

那平静的神情下,

隐隐中蕴藏着与他年龄、

身份极不相符的沉稳与力量。

沉吟片刻,刘老翰林看看向了一直没有做声的赵教谕。

赵明远对着刘老翰林点了点头,然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