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南京密谋

大明的应天府,或者说南京,在大明帝国的版图、或者地理位置上占据着一个独特而微妙的位置。

自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将都城北迁至北京后,南京虽不再是权力中枢,却仍完整保留了一套与北京相对应的中央官制,这便是明代特有的“两京制”。

当年布局,是想着若北方遭遇边患、天灾乃至战乱,朝廷可随时南迁,依托南京的城防与完整的官员机构迅速恢复统治。

可百余年来,这套备用的行政体系,即便在“土木堡之变”那般社稷危殆的关头也未曾启用;

久而久之,南京诸衙门的实权早已势微。但机构级别仍在,编制依旧齐全。

正因如此,南京的六部九卿,渐渐演变成了安置失势元老、勋臣宿将的“荣养”之所,或是京城新贵们积累履历、等待腾跃的跳板。

虽大多是有名无实的“清贵”职位,但其中亦有手握实权的例外——南京户部便是核心。

它不仅掌管南直隶的盐科、黄册(全国户籍土地登记簿)与赋税征收,还代管浙江、江西、湖广三省的税赋转运,江南富庶之地的漕粮、盐利、丝绸税,半数都要经南京户部之手入库。

换句话说,大明的“钱袋子”,有一半捏在南京的户部官员手里。

如此特殊的政治地位,加之掌控着巨大的经济资源,使得南京及整个南直隶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士绅家族盘踞、势力根深蒂固的渊薮。

再加上江南物产丰饶,文风鼎盛,科举入仕者层出不穷。通过座师、同乡、同寅等关系,他们织就了一张庞大而坚韧的关系网络。

仅以科举为例,有明一代,应天府一地便出了五百余名进士,而邻近的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区等地)亦出了三百六十余名,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足见此地文脉之盛与仕宦根基之深。

这些家族往往累世官宦,田连阡陌。族中子弟通过科举不断进入官僚体系,形成“朝中有人,地方有产”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