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颜色不够鲜亮且易褪色,坊主抱怨好的靛蓝和茜草价格飞涨且难觅。
女工们每日工作超六个时辰,工钱却仅能糊口,技艺精湛者与新手产出和质量相差巨大,报酬却区别不大。
“东家,不是俺不想把布织得更好更快,”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织工趁着坊主不注意,低声对姜淮抱怨,
“这机子老是卡线,一天要停好几回!染料也时好时坏……要是能有更趁手的家伙什,更鲜亮的颜色,俺也能织出不比松江棉布差的料子!”
姜淮默默点头。问题在于:生产工具落后、原料质量不稳、缺乏技术标准和激励机制。
接着,他又以类似方式考察了造船厂。在巨大的船坞里,他指着那缓慢成型的船体,问老师傅。
“除了铁力木,可有其他木料可替代?或者……用铁肋木壳?”他试探着提出一个在工部时曾有耳闻却未曾实践的大胆想法。
老师傅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铁?先生莫要说笑!木头才能浮在水上,铁那么沉,岂不要沉底?
况且,弯铁为肋,得多大的火炉?多大的铁锤?成本几何?从未听过!”
“那造船工艺,数百年可有何大改进?”姜淮追问。
“改进?”老师傅挠头,“祖师爷就这么传下来的,结实耐用就成,还能咋改?”
保守的技术观念和沉重的路径依赖,如同无形的枷锁。
摸清情况后,姜淮开始行动。他并未大张旗鼓,而是选择了更务实的策略。
纺织业,引入新技术与标准。他通过私人渠道,重金从松江府请来两位技术精湛的机修师傅和染匠,秘密安置在府衙后院。
让他们研究改进江宁现有的织机和染色工艺,目标是打造更高效、更稳定的新式织机和调配出更持久鲜亮的染料配方。
他下令工房,尝试制定棉布、麻布的分级标准,拟对优质布匹实行“优质优价”的采购政策,试图引导工坊提升质量而非仅仅压价竞争。
造船业,艰难的启蒙与资源整合。他将在工部时收集的关于西方帆船,通过澳门传入的零星信息的一些结构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