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岐仁堂巧解寒热结 老裁缝的感冒奇症

"可不是嘛,"周秀娥苦笑,"都说感冒是小毛病,我这倒像是中了邪。"

岐大夫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悬而未决,忽然问:"您发病前是不是淋过雨?"

"您怎么知道?"周秀娥愣了愣,"上上个月月底,给小宝开家长会,散会时下大雨,没带伞,淋了个透湿。第二天就嗓子疼了。"

岐大夫这才下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您素体阳虚,就像屋里的暖气烧得不足,平时勉强能维持温度。那场雨就是寒邪,顺着口鼻钻进身子,本该发发汗就好,可您没在意,这邪气就开始'捣乱'了。"

他指着案上的茶壶,往两个茶杯里各倒了些水:"您看,这杯里的水是您的阳气,本来温温的。寒邪像块冰扔进去,阳气被冻得跑不动了,就堆在后背——后背是太阳经走的地方,阳气不通,自然发冷。"

"那眼睛红、口干又是咋回事?"林知秋凑过来看药方,上面写着桑叶、菊花、银花、连翘,还有附子、细辛,不由得咋舌,"这凉药热药搁一块儿,不会打架?"

"问得好。"岐大夫放下笔,拿起一片晒干的桑叶,"她这是'寒包火',邪气得不到疏导,在身子里憋得化了热。就像堵着的烟囱,底下烧着不旺的火,上头却呛得冒烟。热邪往上走,冲到眼睛就发红胀痛,跑到喉咙、大肠就口干便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又拿起块附子:"但根子还是阳气虚,光清热不行,就像光开窗户通风,不烧暖气,屋里还是冷的。得一边用桑叶、菊花、银花、连翘这些清上焦的热,像打开天窗放烟;一边用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像把暖气调旺,让阳气能跑遍全身。"

周秀娥听得直点头:"那我后背冷、眼睛红,都是这邪气压的?"

"正是。"岐大夫指着药方解释,"羌活能通太阳经,就像给后背的阳气开条路;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让痰能顺顺当当咳出来;蒲公英、板蓝根是清热解毒的,专对付嗓子疼和眼睛的火气;葶苈子能泻肺热,天竺子、天浆壳、百部是止咳的老伙计,对付您这种顽固咳嗽最管用。"

他把药方折好递给周秀娥:"这药煎三次,前两回的药汁喝了,第三回再加把蒲公英,倒在盆里,用热气熏眼睛和头,记得用布罩着点,别烫着。"

"谢谢您岐大夫。"周秀娥刚要起身,又被岐大夫按住。

"还有件事。"岐大夫从药柜里抓了把炒麦芽,用纸包好,"您纳呆没胃口,是脾胃被寒气伤了,这麦芽泡水喝,能帮着消食,等感冒好了,再炖点山药粥养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