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麻黄逐寒饮,十载沉疴消

岐大夫笑着点头:"这就是《神农本草经》说的'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用量得当,方能药到病除。"他又在处方上添了5克麻黄:"再服五剂,巩固疗效。但要记住,若出现心悸或大汗,立即停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章·固本培元收全功

善后调理

半个月后,高女士再来复诊时,气色已大为好转。她摸着微微发福的脸颊,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胃口全开了,体重也长了两斤。"

岐大夫为她诊脉后,提笔写下附子理中汤加味:"你体内寒湿虽去,但脾肾阳虚之象未完全恢复。这方子用附子、干姜温肾暖脾,人参、白术健脾益气。"他叮嘱道,"以后切莫再贪凉饮冷,夏季吹空调也要注意保暖。"

岐仁堂的启示

傍晚收诊后,岐大夫坐在藤椅上,望着门楣上的老葫芦出神。小林捧着《本草纲目》凑过来:"师父,为什么麻黄要从15克加到35克?"

"《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岐大夫呷了口茶,"这患者久病体虚,寒饮深伏,非重剂不能撼动。但药量增减需如临深渊,稍有不慎便会伤及正气。"

小林若有所思地点头:"就像您说的,剂量关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不错。"岐大夫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行医如用兵,既要熟读兵书,又要临阵应变。只有真正把经典读进骨子里,才能在关键时刻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尾声·葫芦里的药香

三个月后的秋分,高女士抱着一篮自家种的南瓜来到岐仁堂。她穿着薄毛衣,面色红润,全然不见昔日的病容。"岐大夫,这是我今年第一次敢吃西瓜!"她笑着掀开篮子,露出里面圆滚滚的南瓜,"您看,我现在连空调房都敢待了。"

岐大夫接过南瓜,目光落在她手腕上淡淡的青筋:"记住,阳气是人之根本。以后每年冬至来抓几副膏方,坚持调理三年,体质自会彻底改变。"

送走高女士后,岐大夫从老葫芦里倒出一把药材,在夕阳下细细分拣。檐角的铜铃轻轻摇晃,将药香送往街巷深处,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草木、剂量与生命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