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舌上裂纹藏坤舆,龈间湿热映肝脾

“这便是关键了,”岐大夫用银针轻挑灯芯,火光跃动映着他眼角的皱纹,“您看那大便黏腻,正是脾虚湿困的明证。《脾胃论》里李东垣先生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您长期饮食不节,肥甘厚味伤了脾阳,生冷之物又遏了脾气,脾胃就像被淤泥堵住的水渠,津液运化失常——该濡润的地方(如舌面、眼目)得不到滋养,不该停留的地方(如大肠)却水湿泛滥。”

他指着舌上的剥苔:“这剥苔之处,就像田地里被水冲垮的土垄,看似湿润,实则是脾不能布散津液,水湿停聚反而阻碍了真阴的上达。右下牙龈肿痛,看似胃火,实则是阴虚于下,虚火随湿浊上炎所致,就像枯木逢着湿气,内里先腐,外在才肿痛。”

王先生听得入神,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难怪我喝凉茶没用,反而肚子更胀了,原来不是实火啊。”

“正是!”岐大夫抚掌道,“现在许多人一上火就喝黄连、板蓝根,却不知辨虚实。您这是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是本,脾虚湿盛是标,虚火上炎是标中之标。就像家里电线老化(阴虚),却还总插着大功率电器(饮食不节),线路自然容易短路(虚火),而地上又堆着湿抹布(痰湿),这险情就更复杂了。”

三、药方里的阴阳制衡

小禾研好墨,铺开桑皮纸,等着记录药方。岐大夫沉吟片刻,提笔写道:

北沙参四钱,麦冬三钱,石斛三钱(先煎),

枸杞子三钱,熟地二钱(砂仁拌),

茯苓四钱,炒白术三钱,生薏米五钱,

黄芩二钱,知母二钱,炙甘草一钱。

“这方子分三层用意,”岐大夫边写边解释,“第一层是滋肝肾之阴,用北沙参、麦冬、石斛润肺胃之阴,枸杞子、熟地补肝肾精血。熟地性腻,怕碍脾湿,故用砂仁拌炒,取《本草纲目》‘砂仁化湿醒脾’之意,让补药补而不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层是健脾化湿,茯苓、白术是仲景‘四君子汤’的底子,健脾益气;生薏米最妙,《神农本草经》说它‘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既能利湿,又能通利经络,把您大肠里黏腻的湿浊像扫帚一样扫出去。”

“第三层是清降虚火,黄芩清上焦肺火,知母滋肾阴而降虚火,两味药配合,就像给上炎的虚火搭了座下行的梯子。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甘温健脾,防止苦寒药伤了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