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火箭试射,推进猜想(四)

在他们看来,经这么一番调整,大明未来一千年的功勋臣属都能得以配葬圣陵,既彰显皇恩浩荡,又能凝聚人心,堪称利国利民的良策,圣皇定然会点头应允。

杨邦庆、杨汝常、叶震春与江任泉四人更是紧张得手心冒汗,暗地里把该说的道理、该辩的依据都在心里过了百遍,精心攒了一肚子说辞——

满心以为要费一番唇舌、摆尽典籍考据,才能说服圣皇应允改图。

谁知他们刚小心翼翼地跪在御前,颤巍巍提出更改功勋台设计的意见,朱有建听完只略一沉吟,指尖摩挲着御案上的旧图纸,便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地颔首同意了:

“准了,就按你们的八面塔形制来。”

这突如其来的顺遂,反倒让四人满肚子的话都憋在喉咙里,上不来下不去,活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半点用武之地都没有,脸上的紧张还没褪去,就硬生生僵成了错愕。

朱有建其实早有扩充功勋台的想法,可他绞尽脑汁,也只想到以金字塔为参照,层层堆叠墓穴,实在想不出更高效的扩容方式——

他打心底觉得十五万穴位远远不够用。

整个崇祯朝的有功之臣数不胜数:

文臣辅政定国安邦,武将戍边血染沙场,工匠造器革新百业,医者救民妙手回春,他们为大明、为汉族鞠躬尽瘁,绝非一座牌坊、几句褒奖就能报答,配葬功勋台、与圣陵同辉,才是最应得的荣耀。

更何况,研究院的发明家、各工坊的能工巧匠,乃至皇宫里兢兢业业的太监宫女,日后都会凭实打实的功绩累积功勋积分;

快应队还会有二代、三代战士源源不断涌现,功勋者只会越来越多;

宫里的内侍也会有新人补充轮换,这些人皆是他这一朝的有功之辈,理应归葬皇陵,共享这份无上荣耀。

他万万没想到,堪舆师们竟想出了八面塔的精妙设计——

层层嵌套、面面有穴,每个塔身都能最大化利用空间,扩容效率直接翻倍,这下再也不愁穴位不够用了。

朱有建暗自思忖,自己尚且年轻,身子骨硬朗得很,再活四十年并非难事,不信这四十年还建不成功勋台,定能让所有为大明付出的有功者都得偿所愿,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