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当年仅1.2万西班牙军便敢图谋偌大的明国,如今联军兵力是那时的三倍有余,火器装备更是迭代升级,拿下明国理应是手到擒来、更加轻松。
基于桑切斯的原始框架,各国立刻抽调军事参谋,投入到作战计划的细化研究中,议事厅内的烛火彻夜未熄。
教廷枢机司铎皮耶路易吉·卡维塔率先拍案提出主张,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自信:
“舰队应舍弃迂回,直接驶入北大明海域,从天津大沽口强行登岸!
以我联军的火器优势,一路势如破竹攻进中枢,一举捉拿明国皇帝!
只要皇帝俯首投降,整个明国还不是任我们摆布?”
然而,他的提议刚一出口,便遭到各国指挥官的一致摇头否决。
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远比教廷官员有着更清醒的战场判断:
如今南明已有藩王自立,分裂政权,可北方明国皇帝却始终按兵不动,连派兵平叛的勇气都没有,足见其麾下军队战力孱弱到了极点。
艾儒略传回的情报更是直接佐证了这一点——
南明北方三镇守军仅有两万四千兵力,且士兵疏于操练、装备陈旧,战斗力平平;
此前北方爆发农奴暴乱,据说叛军不过是五万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可这些军镇竟连北上勤王的勇气都没有,龟缩在驻地不敢动弹,显然他们连这样的杂牌军都不敢抗衡。
指挥官们并未完全忽视潜在威胁:
地方卫所兵、守备军虽战力羸弱如散沙,但架不住数量众多,难保不会在绝境中抱团反抗,徒增征伐成本。
因此众人迅速达成共识,一致决定仍遵循桑切斯计划的核心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