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是加里沙里军团残存的扈从军:
从前加里沙里军团从学生中招募新兵时,每位新兵都会配备五名扈从,这些扈从大多来自被驯服的占领区,还有严格的阶层限制,普通平民根本没资格担任。
论战斗力,他们堪称加里沙里的“影子辅兵”,曾在希腊与巴尔干半岛的征服战中充当先锋,靠着默契的配合打出过不少以少胜多的战绩。
也正因如此,伊斯坦布尔会战里加里沙里军团全军覆灭,才让大维齐与元帅心痛到几乎无法接受——
不仅身经百战的正兵没了,连训练有素、能快速形成战力的辅兵也一同殉国。
要知道,这样一支兼具战力与默契的军团,在帝国鼎盛时期至少需要十年才能重建并恢复战斗力,如今人口凋零、资源匮乏的奥斯曼,却连这点“十年重建”的底气都没了。
现在帝国只剩巴尔干地区还有相对完整的人口基数,安纳托尼亚早已成了连飞鸟都不愿停留的无人区,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这些曾为帝国输送大量兵源的传统区域,也接连因活僵之乱失陷,人口锐减九成以上。
照这个形势,加里沙里军团想再重现往日“帝国利刃”的荣光,恐怕得等上百年;
甚至能不能再组建起来,都是个让朝堂大臣们不敢深想的未知数。
贝鲁特的攻防战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胶着着:
军队一边用长矛与投石机艰难抵抗活僵冲击,一边趁着间隙在城墙外增设沙袋防御墙,层层叠叠的沙袋像矮墙一样,减缓着活僵推进的速度。
活僵队伍这边也没尽全力——
大部分兽僵都跟着分兵的同伴去了大马士革,只剩少数骆驼兽僵供铠甲灵僵骑乘,而这些铠甲灵僵本就没什么主动战斗的欲望。
整场攻防战看起来竟像一场诡异的“练兵”:
倒下的大多是被尸群裹挟的老弱妇孺,那些年轻强壮的男人僵,反而被铠甲灵僵有意无意地挡在后方,没真正投入攻城。
或许是萨非贵族生前被沙贾汉与奥斯曼军队追得四处逃遁,这份对“战争”的恐惧早已刻进了尸骸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