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科技创新,理论方向(三)

改造后的显微镜,体积比之前缩小了一半,能揣在怀里带走,放大倍数还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连昆虫翅膀上的纹路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玻璃光纤用作物镜采光的实验成功前,朱有建对技术细节一知半解,没法给出具体建议;

可实验一成,他脑子里的现代医疗知识立刻活了过来,当场就想到了新方向——

内窥镜的应用。

他特意找医科的人讲解:

“把玻璃光纤做成细长的管子,前端装个小镜片,从人的口鼻或其他自然腔道伸进去,就能看到体内的器官情况。”

还强调这东西用处大:

既能帮助大夫提早发现胃里、肺里的病灶,让诊治更精准对症,不用再靠把脉瞎猜;

还能减少开腹探查的风险,大幅提升诊疗效率。

同时,他盯着玻璃光纤细如发丝的直径,又进一步提出构想:

“既然能进腔道,能不能做得更细,尝试用于血管与神经探入?”

比如顺着血管伸进去,能及时检测出血管内的脂肪堆积情况,尽早发现动脉斑块,从根源上帮助解决动脉粥样硬化这类容易致命的病症;

探入神经附近,还能辅助判断神经损伤位置,比传统的按压检查精准得多。

医科接到这个建议后,眼睛都亮了,立刻成立了“光纤医疗研究室”,抽调了外科、内科的骨干大夫,再搭配材料科的工匠,大批人员投入其中,光是画内窥镜的设计图就熬了好几个通宵,为大明医疗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动态很快传到了器械科,大匠们主动找上门:

“医科要是想开展体内微创手术,需要的细头手术刀、微型止血钳这些专用器械,我们器械科能全力研发支持,保证做得又小又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