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胜信食趣,驰援斩监(六)

抵达关隘,带队太监心急如焚,扯着嗓子,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喊守关将领开门放行,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震得人耳朵发麻。

守关的观察兵听到呼喊,吓得一哆嗦,不敢有丝毫懈怠,匆忙撒腿就跑,去向守关将领唐通报信。

这位唐通,在军中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资历比起吴三桂那是深厚得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扎根深厚。

多年来数次投身于对后金的战役之中,虽说胜绩寥寥,败多胜少,可这也怪不得他,毕竟当时整体战局不利,大环境使然,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自崇祯十五年起,他历任蓟州总兵、宣府总兵、密云总兵等要职。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五,应崇祯帝的勤王诏令入宫,获授定西伯,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总领居庸关防务。

这位唐伯爵为人实在,并未因获封伯爵就眼高于顶,反倒愿意驻守这险要关隘,就像一颗坚守岗位的螺丝钉。

崇祯帝对他仍有几分不放心,又将有着宣府监军经验的太监杜之秩派来居庸关,负责监军一职,仿佛给他上了一道保险。

可谁能想到呢?

这位杜监军,早在宣府任职的那些时日里,便已悄然在心底与崇祯帝生出了间隙,二人渐行渐远,离心离德。

三月初六,他才刚走马上任,脚跟都还没站稳呢,居然就像一只狡猾的老鼠,偷偷摸摸地与闯军的探子暗中勾结上了。

那副嘴脸,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

瞧瞧这位杜监军,身为太监,在这风云变幻之际,竟然毫无气节地主动投降,其行径实在令人不齿。

他心里那点小算盘,但凡明眼人都能瞧出几分,动机嘛,实在不难揣测,十有八九是盯上了曹化淳那令人垂涎三尺的位置。

这曹化淳何许人也?

那可是皇宫里太监中的头号人物,手握着令人咋舌的大权,统辖的势力盘根错节。

先说那秉笔大太监,这可是能在诸多政务上替皇帝代笔批示的关键角色,当下担任此职的正是王承恩,其地位举足轻重,一言一行都能在朝堂之上掀起波澜;

再看那东厂,这可是令满朝文武都忌惮三分的特务机构,专门负责刺探情报、监察百官,权力的触手伸到了皇宫内外的每一个角落;

还有那三卫,细分下来,内卫统领负责皇帝身边的贴身安保,如同守护皇家的最后一道屏障,落闸巡逻卫统领则把控着皇宫各处关卡要道,日夜巡逻,确保皇宫安全无虞;

十六监十二局卫统领更是将皇宫中的各项事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从衣食起居到礼仪典制,无一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