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八年,春深。
黄浦江入海口,风势渐劲,卷起层层白浪,不断拍打着新筑的堤岸。
在这江海交汇的咽喉之处,两座如同巨兽犄角般延伸出去的夯土包石炮台,沉默地扼守着通往上海港的核心水道。
这便是陈恪初建港时,力排众议、耗费巨资构建的“吴淞口双屿炮台”。
北炮台雄踞宝山角,南炮台扼守浦东咀,隔江相对,形成交叉火力,足以覆盖整个主航道。
此刻,北炮台望楼之上,陈恪一身靛蓝箭袖戎服,外罩避风的玄色斗篷,正凭栏远眺。
他的目光掠过波光粼粼却暗藏杀机的江面,扫过炮台上那六门以油布覆盖、却难掩其庞大狰狞轮廓的“红衣大将军”。
炮身黝黑,在略显阴沉的天空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每一门都需要数名精壮军士合力才能操作。
这是他从神机营千方百计争取来的国之重器,射程远、威力巨,本是用于京师守备或边关要塞,如今却矗立在这东海前沿。
炮台之下,营区井然。
身着鸳鸯战袄、外罩棉甲的军士们,即便在长官巡视的间隙,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哨兵立于垛口,目光扫视着远海;一队火铳手正沿着预设路线进行换防巡逻,步伐沉稳,器械精良,枪尖在风中微微颤动,带着一股子引而不发的肃杀之气。
这些军士,与港口内常见的卫所兵、乃至浙直总督麾下的战兵气质迥然不同。
他们眼神更锐利,纪律更严明,行动间带着一种经过严格操练和实战检验后形成的默契与自信。
他们正是陈恪的嫡系根基——苏州新军。
自得知汪直死讯、东南海警频传的第一时间,陈恪便已行动起来。
他深知上海港乃众矢之的,繁华之下实为险地。
其防御核心,不在陆上城垣——上海并未如传统州府那般修筑高大城墙,因其发展模式注定是开放性的,陆防更多依赖与松江府、苏州府的策应联动。
真正的命门,就在这江海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