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任何忠心的表白都更具说服力,实实在在地巩固着皇帝对开海国策的信心,以及对陈恪本人毋庸置疑的信任与支持。
有了这笔“分红”,嘉靖帝在西苑精舍中顶住朝中顽固势力对上海港非议的腰杆,便会更硬,态度便会更坚决。
而剩下的一半,留于上海府库,则让陈恪拥有了近乎无限的腾挪空间。
养兵、造船、研造火器、兴修水利、补贴工坊、延揽人才……一切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宏大计划,都有了坚实的底气。
他无需再像创业初期那般绞尽脑汁地“空手套白狼”,可以更从容、更长远地规划这座城市的未来。
财富的聚集,带来的是人气的飙升。
上海浦的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已在悄然间逼近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江南巨邑金陵与杭州。
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的商业模式吸引着四方来客:这里规矩相对清晰,机会肉眼可见,只要有能力、肯吃苦,便能挣到实实在在的银子。
然而,有光之处,必有影随。
任何时代都难以杜绝的黑幕与特权,在这片热土上同样悄然滋生。
陈恪设立的“官营交易总署”,本意是平抑市价、保护中小商户,但其本身拥有巨大的吞吐量和定价话语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信息与资本优势。
尽管陈恪与常乐严于律己,绝不主动利用内幕消息牟取私利,但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们永远处于信息洪流的最中心。
哪些货物紧俏,哪些航线利润丰厚,哪些政策即将调整……这些信息,在他们眼中几乎是透明的。
而麻烦在于,他们无法完全隔绝这种信息的扩散,尤其是面对那些早已将触角深入上海、且与陈恪利益捆绑日益紧密的勋贵集团。
英国公、魏国公、临淮侯……这些顶级勋贵,早已通过常乐之手,将巨额的“私房钱”投入上海的各类产业中。
常乐以其过人的商业天赋和绝对的信誉,将这些资金打理得井井有条,回报之丰厚,远超他们过去依靠田庄、铺面所得的微薄收益。
“钱生钱”的魔力,在这些勋贵圈子里已不再是秘密,而是令人眼热心跳的现实。
于是,越来越多的勋贵,乃至部分与陈恪交好的文官家眷,开始想方设法地携重金前来,婉转地表达“请伯爷夫人代为指点”、“沾沾上海财气”的意愿。
对此,陈恪心知肚明,且早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