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双管齐下

严世蕃精神一振,身体微微前倾:“父亲的意思是?”

“浙江的赵文华,可堪一用。”严嵩的语速很慢,字字清晰,“传密令给他,放下手头一切杂务,亲自去金华乡!掘地三尺,也要把陈恪的老底给为父翻出来!五岁放牛,得周夫子赏识?一个乡野村夫,哪来那般见识才学?他幼时可有异状?可有师承?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眼中精光一闪,“事要隐秘,人手用最可靠的!查,查得越细越好!哪怕是一块他小时候啃过的骨头渣,也要给老夫查清楚!记住,动作要快,更要密!陈恪如今耳目遍布,别让他嗅到一丝风声!”

“金华乡?”严世蕃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有追悔,也有一丝狠厉,“当初……当初在金华乡陈恪返乡时,儿子就该……”

他话未说完,便被严嵩一个眼神止住。

严嵩的目光如冰冷的刀锋刮过严世蕃的脸:“过去的事,不必再提。眼下,查清他的根脚,或许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破绽。”

他顿了顿,语气转而沉重,“陛下……如今看陈恪的眼神,与当年看老夫初写青词时……何其相似!甚至更甚!他献香皂生意解裕王之困,行漕粮改银充盈内帑,如今又献上这足以硬撼铁骑的新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解渴’良方。相比之下,老夫那些拆东墙补西墙的‘青词妙策’,在陛下心中,分量已然不同了……”

他苍老的脸上掠过一丝深刻的疲惫与洞察世事的悲凉,“老夫悔啊……悔当初为何没在他初露峥嵘时,便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收入门下,或……扼杀于微末!可惜,一念之差,养虎成患。”

严世蕃闻言,心头那点“根基深厚”的底气也被动摇了几分,但还是强辩道:“父亲何必长他人志气?我严家一门双阁老,门生故吏遍天下,六部堂官半数以上皆仰我父子鼻息!户部的钱粮调拨,兵部的将领升迁,工部的营造采买,哪一处离得了我严家?陛下就算宠信陈恪,难道还能将满朝文武都换了不成?这大明朝的运转,终究要倚重我们!”

话虽如此,但父子二人心中都明白,嘉靖帝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陈恪的出现,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严嵩昔日那些“轻松解决”皇帝难题的手段——无论是“三市分立”分润边境油水充实内帑,还是苏州新军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都显得严嵩过去那些靠盘剥地方、压榨盐商、甚至纵容边将养寇自重的“解决之道”,是如此短视、低效且后患无穷!嘉靖帝有了更好、更直接、更能立竿见影的选择,严嵩这柄用了几十年的“老锄头”,就显得钝了,甚至碍眼了。

“倚重?”严嵩嗤笑一声,那笑声干涩沙哑,带着浓浓的讥诮,“世蕃,你太天真了!陛下要的从来不是倚重谁,而是要能为他办实事的人!过去是老夫,如今是陈恪!他能为陛下办实事,陛下就能给他无上的权柄!至于我们这些‘老朽’……一旦没了用处,或是成了阻碍,下场只会比杨顺更惨!陛下之心,深如寒潭,只讲效用,何曾念过旧情?”

小主,

书房内一时陷入死寂,只有烛火不安地跳跃,映照着父子二人凝重无比的脸。

严世蕃被父亲的话刺得脸色发青,他猛地站起身,在狭小的空间里踱了两步,拳头攥紧又松开:“那……总不能坐以待毙!查陈恪的过往需要时间,眼下国库空虚,大战抚恤、军费开支压得户部喘不过气,这何尝不是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