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卷过焦黑的旷野,裹挟着未散的硝烟与血腥,刮在宣大总督杨顺的脸上,如同无形的鞭子。
他端坐于临时搭建的帅帐内,面前炭火跳跃,却驱不散他眼底的焦躁。
他手里攥着一份密信,那是恩师严嵩的亲笔。
字里行间,看似殷殷嘱托,实则字字珠玑:
“……密云之事,匪夷所思。陈恪小儿,狡诈如狐,岂会轻易陨于乱军?汝离密云最近,当知其中蹊跷。彼或匿于暗处,行灯下黑之计,伺机而动。汝此番‘勤王’,责在肩头,功在社稷。然,重中之重,乃寻得陈恪下落!生要见人,死……亦需确证!若能寻得其踪,无论死活,皆为大功!前番小挫,自可功过相抵,圣前自有为师分说……”
杨顺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将信纸凑近炭火,看着火舌吞没纸角,最终化为灰烬。
功过相抵?恩师画得一手好饼!但十分充饥。
他杨顺并非初入官场的雏儿,这恩师严嵩要的“确证”二字,分明是“死证”才对!
陈恪没死。
他几乎可以肯定。
密云城破时的冲天大火,绝非守军溃败的绝望之火,那分明是精心布置的焚城陷阱!
那小子,竟狠辣至此,不惜将整座城化为炼狱,也要重创鞑靼主力!
而他自己,必定潜藏于暗影之中,冷眼旁观鞑靼人在火海中哀嚎,在劫掠中分散。
“灯下黑吗?”杨顺脑海里反复出现这几个字,眼中寒光闪烁。
好一个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陈恪极有可能就在这密云废墟附近,甚至……就在他这支“勤王”大军的身后,如同幽灵般尾随!
他杨顺此番率军“勤王”,声势浩大,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京畿的乱局自有他人头疼,他真正的目标,是陈恪!
是那颗悬在他头顶、随时可能爆炸的炸药!
只有陈恪彻底消失,他杨顺才能高枕无忧,才能将宣大兵败、纵敌深入的滔天大罪,彻底掩盖,甚至推给已经死去的靖海伯!
严党在东南的布局便少了一个心腹大患,而他杨顺凭借勤王之功甚至能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