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李掌柜却犯了难:“苏东家,我那日升昌在西安、兰州都有分号,要是掌柜们记混了地名简称怎么办?”
苏半城早有准备,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牛角印:“每个分号我都新做了牛角印,印底刻着‘数字+地名’的暗记,掌柜们不用死记,对账时拓印比对就行。”他把牛角印分发给众人,“这印只有分号掌柜能管,每次用都得登记,丢了立刻报总号,咱们再重新刻新的。”
李掌柜接过牛角印,翻来覆去看了看,印底的“089西”(西安分号)刻得清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苏东家考虑得周全,我日升昌愿意用新密押。”
其他掌柜也纷纷点头。乔致庸把假票放在桌上:“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咱们就从今日起,所有分号都用新密押。这假票咱们留着,让各分号的伙计都看看,知道这假票是怎么仿的,以后也好提防。”
散会后,乔致庸拉着苏半城的手,往院里走。院里的老槐树刚落完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承宗,你这密押一升级,咱们票号的信誉就更牢了。”乔致庸叹了口气,“之前汇丰银行在上海抢生意,现在又出了假票,咱们晋商的路不好走啊。可只要咱们把根基扎稳了,不管是洋人,还是假票贩子,都别想动摇咱们。”
小主,
苏半城望着远处的平遥城墙,点了点头:“乔叔,我知道。咱们晋商做了几百年生意,靠的就是‘信’字。这密押不仅是防假票,更是给百姓一个定心丸——让他们知道,把银子存在咱们这儿,安全。将来不管是在山西,还是在蒙古、陕西,只要有咱们的分号,百姓就敢把银子存进来。”
十日后,张家口分号的李满囤收到了新的牛角印和密押册子。他把伙计们都叫到柜台前,拿着新印拓了个“089张”的暗记:“以后不管是谁来兑票,都得先对这‘数字+地名’的暗记,对不上的,一律不许兑。”
陈三看着印底的暗记,心里踏实多了。前几日那个假票贩子,后来被护卫拦住,搜出他怀里还藏着三张没来得及用的假票,都是仿的其他票号的。现在有了新密押,就算再有人仿,也仿不了这“地名”暗记。
又过了半个月,上海分号的陈敬之送来信,说汇丰银行那边最近没什么动静,倒是有不少商户把银子从汇丰转了过来,说觉得晋商票号的密押制度靠谱,银子存着放心。
苏半城把信递给老周,老周看完,笑着说:“东家,您看,这新密押还真管用。不仅防了假票,还拉来了生意。”
苏半城拿起桌上的新密押册子,翻到“十月”那一页,上面写着“十月菊黄——010+地名”。他指尖在“菊黄”二字上轻轻敲了敲:“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得盯着,看看这假票贩子还能想出什么招,咱们再接着防。只要咱们守着‘信’字,跟着变,晋商的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密押册子上,把“089张”“089太”的暗记照得清晰。老周看着苏半城的背影,突然觉得,这晋商的未来,就像这新密押一样,扎实,又有盼头。
再过几日,就是重阳节了。苏半城让人给各分号送了些菊花酒,附信让掌柜们多叮嘱伙计,仔细核对每一张汇票。他知道,这票号的生意,就像走在结冰的河面上,一步都不能错。可只要他们把每一步都走稳了,就算河面再滑,也能走到对岸。
夜里,苏半城坐在案前,对着新的密押册子,又加了一条规矩:每个月的初一,各分号都得把上个月的对账记录报给总号,总号再核对十二家票号的记录,要是有不对的地方,立刻查。他提笔在册子上写了个“信”字,笔锋有力,就像晋商几百年的根基,稳稳地扎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