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叔接过秤,熟练地把布袋挂在秤钩上,手提秤纽,眼睛眯成一条缝,盯着秤杆上的秤星。阳光从粮仓的窗户照进来,落在秤杆上,那些细小的刻度看得清清楚楚。
“大爷,您这袋粮,连袋重二十三斤半,除去袋子二斤,实重二十一斤半。”陈三叔报出数,又多抓了一把麦子放进布袋里,“添您二两,回家给孩子熬粥喝。”
王大爷看着秤杆翘起来的那头,脸上笑开了花:“还是苏掌柜实在,这秤看着就放心。昨天我去邻村的粮铺,人家用机器称,快是快,可我总觉得没够数,心里不踏实。”
苏敬之笑着说:“大爷,您放心,只要我管着这粮仓,就保证每一斤粮都称得明明白白,绝不亏了您。”
后面的村民见用的是杆秤,都松了口气,纷纷把粮食递过来。小周跟在陈三叔旁边,一边帮忙扶着秤,一边学认秤星。陈三叔耐心地教他:“看这秤星,一颗星是一钱,十颗星是一两,你得看准了,不能多也不能少。称的时候手不能抖,一抖秤星就偏了,百姓就亏了。”
正忙着,村口的张寡妇抱着个孩子走了过来。她丈夫去年冬天没了,家里就靠她种几亩薄田过日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把怀里的布包递过来,小声说:“苏掌柜,我这布包里是些杂粮,想换点细粮,给孩子煮米糊。”
苏敬之接过布包,掂量了一下,递给陈三叔。陈三叔称了称,说:“嫂子,您这杂粮连包重十五斤,除去布包一斤,实重十四斤,能换十二斤细粮。”
张寡妇点点头,刚要接布袋,苏敬之却从旁边的粮堆里多抓了两把麦子放进去:“嫂子,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给您二斤,别让孩子饿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寡妇眼圈红了,哽咽着说:“苏掌柜,您真是好人,我……我都不知道该咋谢您。”
“谢啥,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苏敬之笑着说,“快回去吧,别让孩子冻着。”
张寡妇抱着孩子,连声道谢,慢慢消失在人群里。小周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有点触动,他终于明白,东家为啥非要用这杆旧秤了。这秤称的不只是粮食,还有对百姓的心意,是让百姓心里踏实的念想。
忙到中午,太阳升到了头顶,排队的村民渐渐少了。陈三叔擦了擦额头的汗,把秤杆靠在墙上,对苏敬之说:“敬之,你爹要是还在,看到你这么做,肯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