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凑近看了看,没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他没敢反驳。倒是老周在旁边接话:“东家说得对,我小时候跟着我爹种麦子,收完了都要摊在场上晒三天,说晒足了太阳,麦子能存得久,还不生虫。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天,可种出来的麦子就是香。”
苏敬之站起身,拍了拍小林的肩膀:“不是说西洋的东西不好,风扇能省力气,这是好事。可咱们做粮食生意的,不能只图省力气,得记住粮食是给人吃的,得让吃的人安心、舒心。这就像做人,不能只靠小聪明,还得守着老理,老理里藏着人心。”
接下来的日子,不管晴雨,苏敬之每天都会来粮仓,看着伙计们早晚开门透气。有时候遇到晴天,他还会让伙计把陈粮摊在仓门口的空地上晒一晒,自己坐在旁边的老槐树下,拿着算盘核账,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身上,斑斑点点的。
有天上午,县里的粮商王老板来拜访,刚好看到伙计们开着仓门,通风扇也在转,忍不住笑:“敬之兄,你这是何苦?有了风扇还开仓门,多此一举啊。我上个月也装了风扇,现在仓门都不用开,粮食干得很,还省了不少人工。”
苏敬之请王老板坐在槐树下,让伙计泡了杯新茶。“老王,你尝尝这茶,是今年的新茶,晒足了太阳,喝着有股子甜。”他看着王老板喝茶,继续说,“粮食和茶一样,得透气,得见太阳。你是粮商,卖的是粮食,可我苏家的粮仓,不只是卖粮食,还得让百姓知道,咱们的粮食干净、实在,能让他们吃得放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老板放下茶杯,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敬之兄,现在是新时代了,讲究效率,老理该改改了。你这样又开风扇又开门,成本高,还赚不到钱,图什么?”
苏敬之指了指粮仓门口的牌匾,上面写着“苏记粮仓”四个大字,是他爷爷当年亲笔写的,漆皮虽有些脱落,却仍透着股庄重。“图的就是这牌匾上的字。我爷爷开粮仓的时候,就说做粮食生意,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能赚黑心钱。这开门透气的规矩,是他定的,传了三代,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王老板没再说什么,喝了茶就走了。看着他的背影,小林忍不住问:“东家,王老板说得也有道理,咱们这样确实成本高,要是别的粮商降价,咱们怎么办?”
苏敬之拿起算盘,轻轻拨了一下,珠子发出清脆的响声。“咱们的粮食,百姓吃着放心,这就是咱们的底气。要是为了省钱,丢了老理,丢了人心,就算赚了钱,也站不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