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集:烟火里的传承

忙到晌午,人渐渐少了。苏明远坐在柜台后翻账本,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纸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翻到爷爷那一页,1978年的春天,爷爷用蓝黑墨水写着:“今日进的确良五米,张老师要给学生做演出服,需鲜艳些。备注:的确良虽结实,不如棉布透气,给孩子们做内里时要加层棉衬。”

字迹旁边贴着张小小的纸条,是用铅笔写的:“苏师傅,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得了奖,谢谢您加的棉衬,一点都不扎皮肤。”落款是“三年级二班全体学生”,后面还画着几个歪歪扭扭的小笑脸。

“叮铃铃——”门口的铜铃响了,进来个穿着西装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牛皮纸信封。“请问是苏明远先生吗?”男人递过信封,“我是赵家庄的赵建国,这是我爷爷让我交给您的。”

苏明远拆开信封,里面是张泛黄的宣纸,上面用毛笔写着:“守业公当年以布换粮,赵家欠苏家二十匹布。今闻苏记重开,特送新棉百斤,以抵旧账。另,附赵家村新出的棉花样品,望能入苏记之眼。”

墨迹是新的,笔锋却和账本里赵大户那张纸条上的如出一辙。苏明远忽然想起太爷爷记的那笔账,“赵公欠布二十匹,抵粮五石,待丰年再议”,原来这“再议”,一等就是八十年。

“我爷爷说,当年您太爷爷救了全村人的命。”赵建国指着柜台里的棉布,“这些棉花是我们村新种的长绒棉,按您账本里记的法子晒的,您看看合用不?”

苏明远拿起棉花,纤维又细又软,阳光照过去能看到淡淡的光泽。他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生意做久了,欠的账会还,结的情分却会生根。”

傍晚关店时,苏明远把今天的账目记在账本的新页上。他没有用电脑,而是磨了墨,拿起爷爷留下的那支狼毫笔。笔尖落在纸上时,他忽然觉得手腕有些沉,像是有无数双手在帮他稳住笔锋——太爷爷的、太奶奶的、爷爷的、父亲的……

小主,

“今日售青布二尺,周奶奶;收长绒棉百斤,赵家村;借缝纫机一台,张叔……”他在末尾添了句,“槐花开得正好,风里都是甜的。”

写完时,暮色已经漫进了铺子。巷子里传来各家做饭的香气,谁家的烟囱里冒出了笔直的青烟,在晚霞里画出淡淡的线。苏明远把账本放进那个红绸包裹,刚要锁进柜子,忽然看到门口站着个小姑娘,约莫七八岁,手里攥着几枚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