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集:代代相传的账本

苏明远的指尖在那页颤抖的字迹上停住,仿佛能摸到当年太爷爷落笔时的挣扎。他继续往后翻,第二本账的字迹换了个人,笔锋圆润些,却带着股执拗的劲。

“这是你太爷爷,苏守业公。”老爷子说,“他接手的时候,布庄早就没了,就剩这个账本。他推着独轮车走街串巷,把账本上记着的老主顾一个个找回来。你看这里。”

老爷子指向一页用红笔圈住的记录:“民国十八年,大旱。城西的赵大户要订二十匹细布,给儿子做新婚礼服。太爷爷知道乡下颗粒无收,好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就把布换成了粗粮,记着‘赵公欠布二十匹,抵粮五石,待丰年再议’。”

后面附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像是从什么地方撕下来的,上面用铅笔写着:“守业兄,大恩不言谢。来年秋收,必奉还。”字迹被水浸过,有些模糊,却透着股真诚。

“太爷爷就不怕他赖账吗?”苏明远问。

“他说,做生意先做人。账本上记的是钱,心里记的得是情分。”老爷子笑了笑,“后来赵大户真的送来了双倍的粮食,还把周围的乡邻都介绍过来。那时候太爷爷常说,这账本啊,记着的不是数目,是人心。”

少年继续往后翻,账本的纸张渐渐变得好起来,有的甚至是用机关单位的公文纸背面写的。字迹也换了,带着些生硬的笔锋,像是刚学写字不久的人。

“这是你爷爷我。”老爷子的声音低了些,“建国后公私合营,咱家的布庄并入了供销社。我成了售货员,每天记账,用的都是这种纸。你看这里。”

他指向1960年的一页,上面记着:“三月五日,售红糖三两给张奶奶,记账。备注:孙儿发烧,需红糖煮姜茶。”后面用很小的字写着:“自己垫付,勿让老人知。”

小主,

“那时候物资紧张,红糖是凭票供应的。张奶奶家没票,又急着给孙子治病。”老爷子叹了口气,“我把自己的票让给她,怕她过意不去,就记在账上,想着以后忘了也好。”

苏明远翻到下一页,果然看到几个月后有一行字:“张奶奶还红糖票一张,外加鸡蛋两个。”字迹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是当时记账的人心情很好。

“后来呢?”少年追着问。

“后来啊,改革开放,我从供销社退了休,拿着攒下的钱,还有这个账本,又开了家小百货店。”老爷子指着1983年的记录,“你看,第一笔生意是卖了一瓶酱油,五毛钱。买主是当年赵大户的孙子,他说家里还留着太爷爷写的那张纸条,特意绕路来照顾生意。”

账本往后,字迹渐渐变得熟悉起来——那是他父亲的字。父亲的字清隽有力,记的账也更规范,分了进货、销售、库存几栏,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标注。

“你爹接手的时候,百货店已经改成了超市。”老爷子的声音轻了些,“他是大学生,会用电脑,但每天晚上还是要把账目抄到这个账本上。他说,敲键盘记的账是给税务局看的,写在这上面的,才是给苏家后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