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集:码头的新规矩

码头上渐渐围拢了人。脚夫们停了活计,布庄的李掌柜、米行的张老板都站在吊脚楼底下张望。苏半城知道,这时候退一步,往后北码头的规矩就得由姓赵的说了算。他往怀里摸了摸,掏出个油布包,解开时露出五十两一锭的银子。

“这是定金。”他把银子往赵管事手里一塞,指节因用力泛白,“三船货的厘金,我让账房算清楚送来。但我有个条件——”

赵管事掂着银子,眉梢挑了挑。

“脚夫签票可以,但得由各商号自己派工。”苏半城的目光扫过围观的人,“赵管事要是连这点余地都不给,往后这北码头,怕是没人敢来了。”

三、栈房里的算盘

日头爬到桅杆顶时,苏半城的货船总算靠了岸。脚夫们扛着茶砖往栈房跑,扁担压得咯吱响,汗珠子砸在青石板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子。

“东家,这姓赵的明摆着是敲竹杠。”账房刘先生蹲在栈房角落,算盘打得噼啪响,“三船货抽厘一千五,加上两天停靠费六钱,再算上给脚夫的签票钱……这一趟平白多花了三两七。”

苏半城没说话,正盯着墙上的码头舆图看。图上北码头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个圈,旁边标着小字:“月吞吐量:五千石”。他伸出手指,顺着运河往上游划,停在“清江浦”三个字上——那里是漕运总督衙门的驻地,赵管事的顶头上司就在那儿。

“刘先生,你说这新规,是只针对北码头,还是……”

话没说完,门外传来脚步声。布庄李掌柜掀着门帘进来,手里的水烟袋还冒着烟:“苏老板,你可得拿个主意。赵管事说,下午要召集所有商号开个会,说是要定什么‘商户名册’,没上名册的,往后不准用码头。”

苏半城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三年前,盐商王胡子就是因为没给漕运衙门“上供”,被排挤出了北码头,最后落得把家产都抵给了当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掌柜,你布庄的货,今儿能卸完吗?”苏半城突然问。

“悬呐。”李掌柜叹口气,“新染的蓝印花布怕潮,本想赶在午时前入栈,这会子还在船上搁着。”

苏半城往栈房外看了看。赵管事正站在吊脚楼前,指挥衙役往柱子上贴告示,红纸上“商户名册”四个字格外刺眼。他忽然抓起算盘,往刘先生面前一推:“算算清江浦到这儿的水路运费,再算算……咱们要是把货都转到南码头,得添多少成本。”

刘先生愣了愣,手指搭上算珠:“南码头?可那儿的水浅,大船靠不了岸啊。”

“那就用小船倒。”苏半城的声音斩钉截铁,“再让木匠铺赶制十只驳船,就今儿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