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突然举起手:“阿姨,那我们家的智能沙发也能记这些吗?”
“当然能,”苏晓不知何时走到了人群后面,她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你们家里的苏氏智能家具,现在就在悄悄记录着每天的温度、湿度,等你们长大了,这些数据就会变成像这样的展品,告诉那时的人们,我们这个时代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未来之树”互动区。参观者可以在终端机上输入自己对未来气候的期望,系统会生成一棵虚拟的树,并推荐相应的低碳生活方式。苏晓看着屏幕上不断生长的虚拟森林,旁边的老工匠张师傅正指导一个男孩用VR设备“组装”一把用再生木材做的椅子。
“小姐,”张师傅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的汗,“你说,等这孩子老了,看到今天他‘做’的这把椅子,会怎么想?”
苏晓望着展厅外那片由苏氏员工亲手种植的“记忆林”,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铭牌,上面刻着对应年代的家具故事和气候关键词。“他会知道,”她轻声说,“人类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代,有人用木头记录时间,有人用家具承载记忆,而我们,用所有的匠心,去听地球的心跳。”
闭馆时分,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开后,苏晓独自走到那块南极冰芯前。容器外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像谁的眼泪。她拿出手机,点开一个特殊的APP,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全球各地苏氏家具实时传回的环境数据——北极圈的监测站显示气温比平均高2.3℃,亚马逊的雨林模块记录到新的砍伐痕迹,而她办公室里的那张智能办公桌,正将今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上传到云端。
APP的首页,是她设置的屏保:一张1957年的南极冰川老照片,下面配着一行小字:“记住冰的形状,听见海的声音。”
博物馆的穹顶之上,夜色渐浓。苏晓知道,这座用家具搭建的记忆宫殿,不会改变气候变暖的速度,也无法让消失的冰川重现。但它像一个静默的坐标,标记着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居住过的痕迹,也提醒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所有的家具,最终都是地球的容器;所有的家,都建立在这颗星球的呼吸之上。
离开博物馆时,她回头看了一眼入口处的互动屏,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屏幕上那棵代表当前环境的虚拟树,正随着夜风(或许是系统设定的动画)轻轻摇曳,叶片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木头、关于时间、关于这个星球的,千万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