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集:时间银行的传承

“机器能算准角度,算不准人情味。”苏晓点开另一个文件夹,里面是非洲工厂的监控录像——年轻工人正围着当地老木匠学编藤椅,阳光透过棕榈叶照在他们手上,藤条交错的声音像首民谣。“去年在坦桑尼亚,有个学徒用三个月学会了‘粽角榫’,他说这比玩手机有意思。我们要给手艺一个‘利息’,让时间变成能增值的货币。”

会后的三个月,苏晓带着技术团队泡在木工房。他们给每个老工匠配了智能手环,内置的压力传感器能记录下雕刻时手腕的震颤幅度;VR摄像机架在工作台上,360度捕捉刀具切入木材的角度。张师傅第一次戴上VR头盔给学徒演示时,忍不住笑出了声:“嘿,这玩意儿看我的刻刀,比我自己看还清楚!”

数字账本上线那天,系统后台显示首批存入时间币的学徒有187个。最活跃的是个叫林宇的00后,他每天下班后泡在木工房,三个月存了286个时间币,兑换记录里写着:“给奶奶换一次苏式木雕床头板定制服务。”

第三章:跨洋屏幕上的红绸

迪拜世博会的“非遗数字化”展厅里,苏晓盯着大屏幕上的VR连线画面。 ninety岁的张师傅坐在苏州木工房,面前摆着块梨花木,非洲学徒艾哈迈德的全息影像悬在木料上方。

“看好了,艾哈迈德,”张师傅拿起圆刀,刀尖在木头上顿了顿,手腕微颤,“刻‘缠枝莲’得先找‘气眼’,就像在沙漠里找水脉,下刀要顺着木纹的‘脾气’。”他的刀走得很慢,木屑卷成薄如蝉翼的片,落在工作台上沙沙作响。

艾哈迈德的影像伸手去触摸虚拟木料,VR系统立刻反馈出张师傅下刀的力度——0.3牛顿,角度17.5度。“师傅,这里的弧度为什么要往外扩?”他指着纹样的转角。

张师傅放下刀,拿起那本牛皮图谱:“你看第四十八页,这是我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破角法’。当年李师傅说,缠枝莲的藤条要是直愣愣地转,就像骆驼在沙漠里走累了,得让它喘口气。”他翻开红绸夹着的那页,镜头拉近,纸页上有行褪色的小字:“光绪二十三年,师授第四十八式,嘱曰‘纹样有骨,匠人有心’。”

突然,屏幕上飘过一行弹幕,是艾哈迈德的爷爷用斯瓦希里语写的,系统实时翻译成中文:“这是我爷爷当年教我的第四十八种纹样。”老人的头像出现在屏幕角落,他手里举着个木雕手镯,上面的缠枝纹和张师傅刻的如出一辙。“二战时我爷爷在坦桑尼亚港口当学徒,有个中国木匠教了他这个纹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