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集:海外布局

谈判卡在付款方式上。施密特坚持30天账期,而团队的底线是15天。会议室里气氛僵持时,苏晓突然站起来:"施密特先生,我们想请您看样东西。"她打开笔记本电脑,播放的不是商业PPT,而是苏承宗当年在上海创业的纪录片片段——老上海的街景里,年轻的苏承宗正用算盘核对着每一笔订单,字幕上写着:"1947年,第一笔海外订单采用的是'见单即付'。"

"这是我们家族的商业原则,"苏晓关掉视频,"不是不信任,而是对每一笔承诺的尊重。"施密特沉默片刻,突然笑了:"我祖父当年在纽伦堡开作坊时,也坚持'钱货两清'。"他伸出手,"成交。但我有个条件——下次带我去苏州看看,我想知道能种出这么香茶叶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订单签下的那一刻,小陈激动得差点把茶杯碰倒。苏晓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想起临出发前苏明远塞给她的那块老怀表——表盖内侧刻着"守正出新"四个字。此刻,怀表在她口袋里轻轻跳动,像一颗来自东方的心脏,在莱茵河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拍。

六、深夜里的"越洋电话"

第一个月的财务报表出来时,赤字比预想的多了20%。小林对着电脑屏幕叹气,莉娜把涂鸦本摔在桌上:"那些德国供应商就是欺负我们是新来的!"苏晓没说话,只是拨通了父亲的越洋电话。

"爸,法兰克福的雨好像比上海的更冷。"她尽量让语气轻松。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苏明远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你爷爷当年在重庆躲轰炸时,办公室屋顶还是漏的。记得他说过什么吗?'屋檐再小,能遮雨就是家;市场再难,有诚意就能开道。'"

挂了电话,苏晓走到窗边。远处的商业银行大厦灯火通明,而他们阁楼的灯光显得格外微弱。但她突然想起白天路过罗马广场时,看到的那些从石缝里钻出来的蒲公英——再坚硬的城市肌理,也挡不住生命寻找阳光的力量。

她转身对团队说:"明天开始,我们分成三组:托马斯去供应商那里蹲点,看看他们的真实成本;莉娜带着你的艺术家朋友,去地铁站做我们的品牌快闪;我和小陈去拜访中资企业协会。"她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爷爷说过,做生意就像泡茶,第一遍水可能涩,但别急,第二遍、第三遍,味道就出来了。"

凌晨三点,当苏晓改完最后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时,发现莉娜趴在桌上睡着了,旁边散落着画了一半的海报——上面用中文和德文写着:"从苏州河到美因河,我们带来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一千年的诚意。"她轻轻给女孩盖上外套,抬头看见窗外的天色已泛起鱼肚白,美因河上的第一艘货船正鸣着笛驶过,船舷上的中国国旗在晨风中微微飘扬。

这是苏家商业版图上的第一块海外拼图,也是苏晓作为新一代掌舵者的成人礼。当阁楼的红灯笼再次亮起时,它不再只是来自东方的符号,而是成为了连接两个大陆的微光——就像当年苏承宗在上海点起的那盏煤油灯,在时空的长河里,始终照亮着后来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