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侯景积极自救

想到这里,朱异定了定神,上前一步,躬身分析道:“陛下,臣以为,当与汉国议和为上策。原因有二。”

“其一,梁齐结盟,共抗汉国,此乃远虑,且齐国情势未明,高洋(高澄已死的消息已经传回)能否稳住局面尚属未知。而与汉国议和,解除当下兵锋之威胁,乃是迫在眉睫的近忧!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况且,汉国的条件远比齐国优厚!汉国只要侯景一人之首级,易于操作。而齐国却要侯景及其麾下三千将士全部送还,试问,押送三千心存怨望、骁勇善战的降卒北渡,需要动用多少舟船?派遣多少官兵看守?途中若生变故,又当如何?风险巨大!反之,若诛杀侯景,其麾下三千精骑群龙无首,陛下正可顺势将其收编,纳入我大梁军中,岂非一举两得,化害为利?”

萧衍一边听,一边微微颔首,朱异这番分析,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尤其是收编三千骑兵这一点,让他颇为心动。相比于麻烦重重地送还降卒,杀掉一个侯景,确实显得“划算”得多。

朱异见萧衍意动,趁热打铁,继续说道:“其二,陛下需明辨亲疏。那北齐,乃是塞外鲜卑胡虏所建之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我汉国,虽与陛下分治南北,然终究同文同种,血脉相连,如同兄弟阋墙。如今弟弟(指汉国)一时气愤,兄长(指梁国)送上一点‘礼物’(指侯景人头)安抚一下,使其罢兵言和,保全兄弟情谊,岂不是顺理成章、合乎情理之事吗?此乃家事,非国战也!”

朱异这个“兄弟阋墙”、“家事”的比喻,可谓极其刁钻贴切,瞬间将一场可能涉及国土、尊严的外交谈判,轻描淡写地转化为了“兄长管教弟弟”的家庭内部矛盾。这极大地满足了萧衍身为“大家长”的虚荣心,以及他潜意识里仍视自己为华夏正朔、视北方政权为藩属的优越感。

萧衍听得心花怒放,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连连点头:“爱卿所言,深得朕心!深得朕心啊!如此看来,与汉国议和,诛杀侯景,确是上之选。”

小主,

不过,萧衍毕竟在位多年,深知如此重大决策,还是需要走个过场,让朝臣们来分担这份“不得已”的责任。他满意地对朱异说:“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朕觉得,还是应当放到明日大朝之上,让文武百官共同议一议。若众卿皆以为可行,那朕……也只好顺从民意,不得已而为之了。” 他将“不得已”三个字咬得稍重,仿佛已经预见到自己的“无奈”。

朱异心中暗笑皇帝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但面上却恭敬地表示赞同:“陛下圣明!集思广益,正显陛下纳谏如流。”

“好!那就明日召开朝会,议一议此事!”萧衍终于拍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