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会派人给他们每家里送五十贯钱,以示慰问。”
“是,明公。”
待众人翻身上马,一路向北疾驰而逝,柳言昱这才按捺不住,调笑道:
“陈兄,您还挺能吹的,万户侯,您此次成功平叛,回京后都够呛能封食邑万户吧。”
“嘴长在我身上,脑子长在他们身上,我愿意吹,他们愿意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晋阳城门前,并州刺史崔恒亲自带领并州刺史府与太原太守府的各级官员,齐聚城门前,列队恭迎朝廷的平叛大军。
“并州刺史崔恒携并州各级官员拜见明公。”
陈蒨连忙下马回礼道:
“崔使君,洛阳一别,四年未见,今日重逢见使军安康如昔,陈蒨便放心了。”
“还请明公到刺史府一叙。”
陈蒨与崔恒肩并肩地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他们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平叛大军。阳光洒在他们的铠甲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穿过城门,沿着笔直的大道缓缓前行,道路两旁挤满了前来迎接的民众。人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兴奋。孩子们站在父母的肩上,好奇地张望着,期待着英雄的到来。老人们则用颤抖的手指,指向天空,仿佛在感谢上苍赐予他们和平与安宁。
陈蒨沉浸在这份荣耀之中,他能感受到周围人群的热切目光和他们心中的敬仰。他微笑着,向人群挥手致意,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然而,就在他享受着这一切的时候,他的目光不经意间与一位青年相遇。这位青年站在人群之中,他的表情与周围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感激之情,也没有喜悦和激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绪。
陈蒨不禁对这位青年产生了好奇。
“使君," 陈蒨轻声对旁边的崔恒低语道,“请您右顾,那位神色不悦的青年,您可识得?”
崔恒顺着他的视线望去,沉思片刻后答道:
“他是赵启,并州功曹赵淮的幼子,明公若是对他感兴趣,等到了刺史府我传他过来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