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总第200章)八熵阶实现圆满

22.1 突破契机:暗物质晶体实验的“主动控熵”

八阶修炼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转机,出现在2928年初夏的暗物质晶体实验中。

彼时艾丽娅团队为优化反制装置的护盾涂层,急需在暗物质晶体内部实现“可控熵动”,通过让晶体粒子在有序与紊乱间动态切换,提升涂层对抗超力场冲击的抗损耗性能。

这是林轩突破八阶后,首次将“四力共振”逻辑从修炼场景延伸至实战应用,对他而言,既是技术验证,更是突破自身能力边界的关键尝试。

实验当天,华夏号科研舱内,高能反应炉的舱门缓缓闭合,淡紫色的暗物质晶体被机械臂稳稳固定在反应炉中心。

艾丽娅盯着监测屏上的晶体结构三维模型,指尖在参数面板上反复滑动确认,抬头冲林轩喊道:“老林头儿,晶体各项基础状态都没问题,纯度够高,力场节律也稳,核心频率也跟咱们之前算的对得上,现在随时能启动能量注入!”

此时监测屏上清晰显示着关键数据:晶体纯度99.7%,弱核力衰变周期稳定在5.1×10?1?s,核心频率已精准同步至0.73×1022Hz,所有参数均符合实验预设标准,为后续念力调控晶体内部力场、实现“可控熵动”做好了准备。

林轩点点头,缓步走到反应炉观测窗前,双目微闭。

他的量子态意识流顺着反应炉的能量接口缓缓渗入,念力如被精准校准的强核力脉冲,顺着暗物质晶体特有的弱核力节律缠附其上。

这是他结合四力统一公式摸索出的“力场适配法”,通过让念力频率与晶体固有节律共振,最大程度减少念力与晶体的排斥反应,避免此前试错时“力场硬碰硬”导致的崩解问题。

“能量注入开始。”随着艾丽娅的指令,反应炉内泛起淡蓝色的能量光晕,核心频率的能量如溪流般缓缓渗入晶体。

起初一切顺利,监测屏上的“熵动可控度”稳定在40%,晶体粒子按预设轨迹有序振动。

可就在能量注入量达到60%时,意外突然发生,反应炉内壁的电磁线圈因持续高负荷运转,突发0.5秒的强电磁力脉冲,这股未被预判的额外能量瞬间冲击晶体,导致内部粒子当场偏离预设轨迹,像失控的星尘般四处飘散。

监测仪上的“熵动紊乱度”瞬间从12%飙升至78%,红色警报灯疯狂闪烁,晶体表面甚至泛起细碎的能量裂纹,若不及时干预,不出10秒就会彻底崩解。

艾丽娅猛地攥紧拳头,声音都发紧:“糟了!电磁力脉冲干扰粒子轨迹,快用强核力压回去!”

林轩的第一反应也是调动强核力,这是他过去应对力场紊乱的“本能操作”,可就在强核力即将凝聚的瞬间,八阶突破时“共振而非对抗”的核心逻辑突然在脑海中闪过。

当初在“银枢”中子星,正是放弃硬抗引力才实现力场平衡;突破八阶时,也是借四力共振才稳定100%熵动幅度。

如今面对粒子紊乱,难道还要重蹈“硬扛”的覆辙?

他当即收住即将释放的强核力,意识流迅速调整方向,不再试图拦截乱飘的粒子,反而借引力子为媒介,让念力顺着粒子飘移的方向延伸,就像当初在“银枢”中层跟着引力轨迹调整航向那样。

同时,他按四力公式快速计算出电磁力与弱核力的最优配比,用念力在晶体外围织了一层“弹性屏障”,屏障的弧度恰好与粒子飘移的切线方向重合,既不阻碍粒子运动,又能悄悄引导轨迹。

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原本四处乱撞的粒子撞上电磁力屏障后,并未像预期中那样反弹溃散,反而顺着屏障的弧度缓缓绕行,就像被引力牵引的陨石般,在紊乱中渐渐浮现出规律。

不过半分钟,晶体表面的裂纹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

ROB1号的机械音适时响起,监测屏上同步跳出数据报告:“报告,暗物质晶体粒子紊乱度已从78%降至22%,熵动可控度达65%,超出实验预设目标35个百分点。经分析,指挥官通过‘引力子牵引粒子+电磁力构建弹性屏障’的方式,实现四力共振与熵动引导的深度融合,成功达成主动控熵效果,符合八阶‘控熵’高阶能力特征。”

艾丽娅看着屏幕上有序绕行的粒子轨迹,激动得拍响桌子,转头冲林轩赞叹:“老林头儿,ROB1号这数据一出来,咱算彻底摸清八阶控熵的门道了!你刚才那操作哪是单纯稳熵动啊,分明是用四力当纽带,让熵动跟着念力走。这主动引导的本事,比之前光稳定幅度强太多,往后反制装置的护盾涂层优化,可算有方向了!”

林轩收回目光,转头对艾丽娅笑了笑:“还真得亏这实验里的意外,不然也摸不透主动控熵的门道。以前是顺着熵动走,现在才算能牵着它的节奏走。”

他心里却还在琢磨刚才的手感,之前突破八阶时,稳住100%熵动幅度更像“顺水行舟”,只能跟着力场规律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这次借引力子牵粒子、电磁力搭屏障,反倒像“掌稳了船舵”,既能顺着粒子飘移的趋势引导,又能借四力共振调整方向。

原来八阶“控熵”的关键,从来不是“对抗”或“顺从”二选一,而是用四力当桥梁,把自己变成熵动的引导者。

这思路要是用到反制装置上,说不定能解决涂层抗干扰的大问题。

自此,林轩开始在超力场模拟舱里针对性训练“熵动引导进阶技巧”。他不再满足于预设固定的力场熵态,而是先按四力公式计算出不同环境下的力场基准参数,再用念力调控强核力脉冲频率,引导熵动在“紊乱-有序”间灵活切换。

比如模拟恒星耀斑环境时,故意让熵动先紊乱至50%,再借电磁力与引力子的协同,将其缓缓拉回有序状态。

模拟强引力边缘环境时,则让熵动在30%-70%间反复波动,训练自己对熵动节奏的实时掌控力。

训练过程中,他还摸索出“双力校准法”:用引力子实时修正粒子飘移轨迹,避免熵动偏离预期。

同时用弱核力持续监测晶体的节律偏差,一旦发现参数异常,念力便会自动调整强核力与电磁力的配比。

短短半个月,他对八阶“控熵”的掌控精度大幅提升,不仅能将熵动可控度稳定在85%以上,还能根据实战需求,精准控制熵动的紊乱幅度与切换速度,这为后续反制装置中“动态抗干扰模块”的研发,提供了关键的念力操控技术支撑。

到地球历2928年底,他已能将熵动可控度稳定在80%,不仅能精准引导熵动方向,还能通过调整四力参数,让熵动持续为暗物质晶体、反制装置核心部件等提供稳定能量支持,彻底脱离了“仅靠试错摸索”的阶段,也为后续反制装置实现“动态抗干扰”奠定了关键的念力基础。

22.2 认知升级:武仙座的“宇宙环境适配”

地球历2929年夏,华夏舰队抵达武仙座NGC 6205(M13)球状星团西翼,这里不仅是银河系旋臂与武仙座碰撞交织的引力交汇带,更重要的是,跨越此地的那一刻,便标志着华夏舰队已彻底驶离蛇夫座的疆域,正式踏入一片全新的宇宙探索象限。

舷窗外的景象足以让最资深的天文观测员屏息,武仙座比蛇夫座要辽阔近三成,数万颗肉眼可见的天体在墨黑的宇宙画布上铺展开,亮的如炽烈星子缀满深空,暗的似隐于雾中的星团若隐若现,连带着细碎的星尘流都像被染上微光,层层叠叠织成一片壮阔的星际图景。

其中蓝白色的主序星正喷薄着炽热的等离子体,橘红色的红巨星则缓慢吞吐着外层大气,在星团边缘拖出淡淡的光晕。

更远处,一道暗紫色的星云带如丝绸般缠绕星团,那是被引力撕裂的气体云,里面藏着无数正在形成的恒星胚胎,偶尔有脉冲星的电磁信号穿过星云,在舰体观测屏上划出细碎的荧光轨迹。

星团核心区域的引力极强,几颗白矮星在那里相互绕转,每一次靠近都会引发时空的轻微涟漪,让远处恒星的光芒产生微妙的扭曲。

而在舰队侧方,一颗刚爆发过的超新星残骸正缓慢膨胀,淡绿色的气体壳层上布满丝状结构,像是宇宙用星光编织的蕾丝,这是武仙座最慷慨的馈赠。

“这地方比星图上壮观十倍,可环境也比别的星系复杂多了。”林轩盯着观测屏没挪眼,语气沉了沉,“这星域里指定藏着不少没见过的风险,但日焓大哥也说过,保不齐还能撞上天大的造化。甭管是好是坏,咱华夏文明既然到这儿了,就没打算往后退!”

2930年深冬,华夏号科研舱的灯光连亮了三天,直到马洛克把演算纸往桌上一摔,指着全息屏上那条平稳的参数曲线喊出声,舱里紧绷的气氛才骤然松垮:“成了!这回在武仙座随便哪个犄角旮旯,这四力公式都能稳住了!”

这话让蹲在地上调试传感器的伊芙猛地抬头,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地上,谁能想到,半年前他们还在为武仙座星系的“脾气”犯愁。

那会儿刚破解出四级文明的核心频率,推导出四力统一公式时,大伙都以为反制装置研发能一路绿灯,结果一到武仙座α恒星周边测试,艾丽娅熬了通宵调好的护盾涂层,刚撞上模拟的雾流冲击就裂了缝,抗冲击时间比预期少了足足12分钟,伊芙盯着裂开的涂层样本,眼圈都红了。

后来去武仙座η行星周边试暗物质晶体阵列,能量传导效率从实验室里的80%直跌到35%,马洛克对着数据曲线,连喝三罐提神剂都没捋明白哪儿出了问题。

其实问题藏在“单一星体尺度”的惯性思维里,这就像给植物浇水时,只按自家阳台的光照和温度定浇水频率,却没料到移到热带暴晒的庭院后,要么缺水枯蔫,要么积水烂根。

团队默认以某颗参考星体的环境为参数基准,却没发现武仙座星系内部差异大得惊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α恒星因恒星活动剧烈,辐射强度是参考星体的五倍。

η行星周边围着小型星团,暗物质密度比参考星体高三成。

这些环境变量会直接打乱四力协同节奏,反制装置自然没法稳定工作。

“咱之前就是把参考星体当宇宙的‘标准模板’了!”泽尔抱着一摞武仙座星系环境报告闯进来时,眼底还带着熬夜的红血丝,“你看武仙座α恒星的辐射强度,是参考星体的五倍;η行星周边暗物质密度又比参考星体高三成,环境差这么多,还死抠一套参数,反制装置能不闹脾气吗?”

林轩捏着报告里的数据页,指节轻轻敲了敲:“你说的对,是我们把‘单一环境’想成‘通用情况’了,之前总觉得调整参数就行,压根没琢磨过环境差异能把四力节律全打乱。”

直到林轩翻透了从日焓文明心得里整理出的“宇宙环境适配理论”,大伙才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原来四级高等文明搞研发时,从来不会把参数绑死在某个星体上,而是早就把全宇宙的环境差异算进去,用“星系修正系数”让公式跟着环境变,就像给反制装置装了“智能导航”,到哪个区域就自动调参数,压根不用人瞎琢磨。

这理论的核心,是让科学规律适配宇宙多样性。

比如暗物质晶体阵列,在辐射强的恒星周边区域,强核力能量损耗会增加,此时修正系数会自动下调强核力输出阈值。

在暗物质密的行星周边区域,引力对能量传导的牵引变强,系数又会上调引力适配参数。

本质是建立“环境-四力”动态关联,打破“一套参数用到底”的误区。

马洛克第一个动手改公式,在四力统一模型里加了“武仙座区域修正系数”。

去α恒星附近测试时,公式自动把强核力波动幅度下调20%,刚好抵消掉超强辐射的干扰。

到η行星周边,又把引力适配参数往上提了15%,暗物质晶体的能量传导效率一下就从35%飙到89%。

马洛克盯着屏幕,笑着拍了下桌子:“这下总算不卡壳了!”

泽娜那边也有了新进展。以前在武仙座β行星带测试生物缓冲层,细胞畸变率总超10%,现在她根据β行星带弱核力衰变快的特点,往缓冲层里加了0.03%的暗物质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