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瓶传讯带来的情感共鸣尚未完全消散,实验室已转入下一轮穿越筹备。此次的核心媒介,是一面透着古朴气息的老铜镜——它曾在半年前的一次能量波动中,意外反射出2070年的未来街景,玻璃幕墙后的巨型电子屏、悬浮穿梭的飞行器,那些超越时代的画面让团队确认了它“时空反射”的独特属性。而这一次,团队要做的是反向操作:利用铜镜的反射特性,回溯2010年它作为展品陈列在水球区博物馆时的状态,查清是否有人刻意激活过这枚时空媒介。
实验室的西南角被改造为“镜面能量区”,核心设备是一台“镜面能量舱”。舱体由双层防弹玻璃构成,内部铺设着环形能量导轨,导轨上镶嵌着数十颗微型星尘能量珠,通电后散发着柔和的银蓝色光芒。老铜镜被特制的万向支架固定在能量舱中央,镜面斜向上45度,边缘雕刻着繁复的云纹,部分纹路因岁月侵蚀变得模糊,却在能量场的映衬下隐隐流转着淡紫色光晕——检测显示,铜镜的铜材中混有微量星尘粉末,这正是它能与时空产生共鸣的关键。
铜镜的背面连接着数根纤细的能量传导线,一端接入舱外的“时空投影仪”,另一端连接中央控制台。投影仪的镜头对准铜镜镜面,能将回溯到的时空影像实时投射到实验室的巨型显示屏上,供团队同步观测。林月瞳站在能量舱旁,指尖的蓝色水光不时扫过传导线接口,她的水系异能将作为能量稳定剂,抵消回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时空波纹干扰。
“老铜镜的特性是‘双向反射’,既能映照未来,也能回溯过去,但回溯比预见更耗能量。”老陈蹲在控制台前,调试着能量输出参数,屏幕上跳动着铜镜的能量波动曲线,“我们已经提取了2010年水球区博物馆的场景数据——包括展厅布局、灯光强度、甚至当时的温湿度,将这些参数输入时空投影仪,能大幅提升铜镜与目标时空的共鸣率。”
叶云天看着显示屏上加载的博物馆三维模型,手指点在铜镜当年的展出位置——三楼“民俗文物展厅”的C区展柜,与其他青铜器皿相邻。“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查看2010年3月15日前后,是否有人在这面铜镜前进行过异常操作。”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之前采集的金属碎片样本上,“尤其是携带类似星尘金属碎片、试图向铜镜注入能量的人,这很可能与城郊的虫洞爆发有关。”
叶晓云站在巨型显示屏旁,眼神专注地看着铜镜的三维扫描图。这面镜子她曾在博物馆见过,只是那时从未想过,这枚看似普通的古物竟藏着穿越时空的秘密。“那个穿蓝色工装的男人,会不会出现在博物馆里?”她轻声问道,心中仍记挂着那个与火球区废弃工厂相关的神秘人。
“有可能,但不确定。”林月瞳摇摇头,语气谨慎,“铜镜的回溯范围有限,只能捕捉到以它为中心、半径五米内的场景和能量波动。我们设定的回溯时间段是2010年3月14日至15日,覆盖虫洞爆发前后,希望能捕捉到关键画面。”
一切准备就绪。老陈按下控制台的启动键,能量舱内的环形导轨瞬间亮起,微型星尘能量珠依次闪烁,形成一道闭合的能量环,将老铜镜包裹其中。铜镜的镜面原本模糊,此刻在能量场的作用下逐渐变得清晰,倒映出实验室的天花板,随后又快速切换,闪过无数碎片化的光影——那是不同时空在镜面上的短暂投影。
“能量输出稳定,时空投影仪启动,目标时间段锚定!”老陈的声音略显急促,“铜镜共鸣率75%……85%……92%,回溯开始!”
林月瞳立刻将水系异能注入能量传导线,淡蓝色的能量顺着导线流入铜镜,镜面的光影瞬间稳定下来,不再跳跃。下一秒,铜镜的镜面彻底切换,不再倒映实验室的景象,而是呈现出一个古色古香的展厅——2010年水球区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展厅。
巨型显示屏同步投射出镜中的画面,细节清晰得仿佛身临其境:展厅的地面是深棕色的实木地板,墙壁刷着米黄色的乳胶漆,悬挂着“民俗瑰宝”的匾额;C区展柜是透明的防弹玻璃材质,内部铺着深红色丝绒,老铜镜就陈列在展柜中央,旁边摆放着说明牌,上面写着“清代民俗铜镜,直径18厘米,纹饰为云纹缠枝”。
展厅内有几位游客,大多是结伴而行的老人和学生,正围着其他展品驻足观看,没有人靠近铜镜展柜,一切看似正常。
“时间:2010年3月14日下午2点10分。”控制台的屏幕上显示着实时回溯时间,“能量波动正常,未检测到异常注入。”
叶云天示意老陈加快时间流速:“重点查看3月15日上午,尤其是虫洞能量开始活跃的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