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2号”的暗物质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那声音并非来自单一振源,而是由遍布引擎舱的数千个暗物质反应室共同谐振而成,如同宇宙深处传来的低频脉动,顺着船体结构蔓延,在驾驶舱内形成轻微的共振。跨越宇宙壁垒时产生的时空扭曲渐渐平复,原本被拉扯成漩涡状的星光重新舒展,舷窗外的光影从扭曲的彩虹色渐变回正常的星辰分布,唯有引擎余波激起的淡紫色能量涟漪,还在黑暗中缓缓消散。
叶云天睁开眼,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驾驶舱扶手内侧的星纹凹槽——那是林月瞳亲手雕刻的M27星球图腾,此刻正随着引擎的余温泛着微弱的暖光。舷窗外的景象瞬间攫住了他的视线——β-12宇宙的岩穴星,一颗被铅灰色外壳严密包裹的星球,那层外壳并非自然形成的岩层,而是亿万年来重金属沉积与工业污染凝结的复合结构,表面布满了蛛网状的裂痕,裂痕深处偶尔会透出暗红色的地质活动微光,如同这颗星球残存的脉搏。
地表没有任何植被的痕迹,只有连绵起伏的黑色矿渣山,这些矿渣山并非杂乱堆积,而是呈现出规则的层理结构,显然是远古工业开采后遗留的产物。矿渣的主要成分是铁、铅、镉的氧化物,在恒星微弱的橘红色光芒下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有的区域因重金属结晶化,还会反射出刺眼的银灰色光斑。整个星球死寂一片,没有风的流动,没有云的遮蔽,甚至连宇宙射线穿过大气层时,都只能留下无声的轨迹,看不到一丝生命气息。
“总指挥,岩穴星地表重金属浓度检测完成。”领航员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惊,指尖在全息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调出三维检测图谱,“铅浓度2300毫克/千克、镉浓度890毫克/千克、汞浓度120毫克/千克,总含量超出联盟安全标准100倍。土壤pH值2.3,呈强酸性,土壤颗粒中还检测出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铀-238,完全不具备种植条件。”
林月斌推了推鼻梁上的环境监测仪,镜架两侧的传感器正实时扫描周围环境,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据让他眉头紧锁:“地表生态已经彻底崩溃了。这么高浓度的重金属,不仅植物无法存活,连岩石都被酸性物质腐蚀得千疮百孔。你看舷窗外那些矿渣山的边缘,全是蜂窝状的侵蚀痕迹,那是硫酸雨长期冲刷的结果,而硫酸雨的形成,正是因为大气中硫化物与重金属粉尘的化学反应。”
叶云天早已料到这般景象,却仍被眼前的荒芜刺痛。他启动驾驶舱的高倍观测仪,镜头拉近,矿渣山的细节清晰呈现:黑色的矿渣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如同房屋,小的细如沙尘,颗粒表面覆盖着一层暗绿色的氧化膜,那是重金属与大气长期反应的产物,散发着微弱的毒性。“岩穴星的人类文明应该转入地下了,”他收回目光,语气沉稳,“启动地下生命信号探测,频率调至超低频,穿透深度设置为2000米。”
探测器启动后,发出的超低频能量波如同无形的触手,穿透厚重的岩层与矿渣层,向星球内部延伸。屏幕上起初一片空白,只有代表探测范围的蓝色光圈在缓慢扩大,几分钟后,当光圈覆盖北半球时,密集的微弱信号点突然亮起,如同黑暗中散落的萤火,集中在地下1200米处的一片岩层区域。“找到了,”领航员的声音透着一丝欣慰,“地下1200米处有大规模溶洞群,生命信号密集,初步探测约有3000个信号源,推测是岩穴星人的聚居地。信号强度较弱,说明生命体征普遍偏低。”
“共生2号”缓缓降落在一片相对平坦的矿渣平原上,这片平原是远古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熔岩台地,后来被矿渣覆盖,表面没有明显的凸起,适合飞船停靠。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金属锈蚀味、硫磺味与酸性气体的热风扑面而来,呛得人喉咙发紧,即使隔着驾驶舱的过滤系统,仍能闻到那股刺鼻的气味。叶云天一行人穿上防重金属渗透的特制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由M27的暗物质合金纤维与碳纳米管编织而成,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防护膜,能有效阻隔重金属离子、酸性物质与放射性射线的渗透,头盔内还配备了独立的供氧系统与空气过滤装置,确保呼吸安全。
踏上岩穴星地表的那一刻,鞋底传来松软中带着坚硬的触感,脚下的矿渣松软易碎,每走一步都能留下深深的脚印,抬脚时还会扬起细小的黑色粉尘,这些粉尘中富含重金属颗粒,落地后很快又与其他矿渣融为一体。鞋底的传感器实时传来数据,红色的警示灯在头盔的显示面板上闪烁:“地表重金属浓度持续超标,辐射值中等(0.3毫西弗/小时),不适合长时间暴露,建议单次停留不超过2小时。”
按照探测到的坐标,团队在矿渣平原上跋涉了约三公里,终于找到了一处隐蔽的溶洞入口。入口位于一座低矮的矿渣山脚下,被厚重的合金门封锁,合金门的材质是岩穴星本土的钛铬合金,表面布满了划痕与锈蚀痕迹,显然已经使用了数百年。门上刻着岩穴星人的象形文字,笔画粗糙有力,如同用尖锐的矿石直接刻上去的,文字排列成环形,透着警惕与防御的意味——林月斌通过实时翻译系统解读后,发现内容是“禁地之门,外敌勿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月斌拿出联盟通用的星际通讯器,按下顶端的按钮,通讯器发出柔和的蓝绿色能量波动,这种波动频率与宇宙中大多数文明的友好信号频率一致,是跨宇宙救援联盟制定的通用联络信号,既不会对生命体造成伤害,又能穿透岩层传递信息。“能量波动强度已调至最低,不会引起对方恐慌,”林月斌看着通讯器上的数值说道,“信号覆盖范围约100米,地下溶洞内的生命体应该能接收到。”
片刻后,合金门内侧传来轻微的机械转动声,随后,厚重的合金门缓缓打开一条缝隙,缝隙中透出微弱的蓝绿色光芒,与通讯器的能量波动颜色一致。一个身材瘦小的岩穴星人探出头来,他的皮肤呈苍白的灰蓝色,如同长期不见阳光的深海生物,皮肤表面有细密的鳞片状纹理,能分泌出一层薄薄的黏液,这是岩穴星人为了适应地下潮湿环境进化出的特征。他的头发稀疏枯黄,如同干枯的草叶,贴在头皮上,眼睛却异常大,占据了脸部的三分之一,瞳孔呈椭圆形,颜色是深邃的墨蓝色,透着惊恐与好奇,眼周的皮肤因长期缺乏光照而显得松弛,布满了细小的皱纹。
他的身高不足一米六,身形佝偻,肩膀微微耸起,看起来像个年迈的老者,但根据头盔显示面板上的生命信号检测数据,他实际年龄只有三十岁左右——岩穴星人的衰老速度比M27人快了近一倍。他身上穿着用地下菌类纤维编织的简陋衣物,颜色是暗褐色,质地粗糙,上面打着好几块补丁,衣物的边缘已经磨损,露出里面同样灰蓝色的皮肤。
“我们是跨宇宙环境能源保护联盟的救援团队,来自M27星球,前来协助你们改善生存环境。”叶云天通过头盔内置的实时翻译功能说道,语气尽量温和,同时抬手示意身后的团队成员不要靠近,避免引起对方的警惕,“我们没有恶意,带来了净化水源、改良土壤的技术,还有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药物。”
那岩穴星人犹豫了片刻,眼神在叶云天一行人身上来回扫视,目光停留在他们的防护服上,显然对这种陌生的装备充满好奇。他转身对着溶洞内喊了几句,声音尖锐而短促,如同鸟类的鸣叫,这是岩穴星人的原生语言,充满了高频振动。很快,更多的岩穴星人围了过来,他们大多面色苍白,身形瘦弱,男性普遍在一米六左右,女性更矮,只有一米五上下。人群中儿童的比例很高,约占三分之一,但很多孩子都显得异常安静,眼神呆滞,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少数几个站立的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正常水平,四肢显得格外纤细,如同营养不良的幼苗。
一位头发花白、额头布满深刻皱纹的岩穴星人走了出来,他的皮肤比其他人更显松弛,灰蓝色中透着一丝蜡黄,眼角的皱纹如同沟壑般纵横交错,双手拄着一根用黑色矿石打磨而成的拐杖,拐杖顶端雕刻着类似太阳的图案——那是岩穴星人对光明的向往。他是这里的族长卡隆,也是溶洞群中年龄最大的岩穴星人,已经62岁,远超岩穴星45岁的平均寿命,是族人眼中的“寿星”。
卡隆的声音沙哑干涩,带着长期缺氧的虚弱感,每说一句话都要停顿片刻,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远方的客人,欢迎你们……但我们的家园已经没有拯救的希望了。”他抬起拐杖,指向溶洞外的方向,“地表的重金属污染了一切,空气、雨水、土壤……我们的祖先尝试过治理,却一次次失败,只能躲在地下苟延残喘。现在,连地下的水源和土壤也被污染了,我们快要活不下去了。”
叶云天跟着卡隆走进溶洞,入口后的通道狭窄曲折,宽度仅能容纳两人并排通过,两侧的岩壁湿漉漉的,不断有细小的水滴渗出,滴落在地面的岩石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岩壁上镶嵌着成片的发光菌类,这种菌类是岩穴星人唯一的天然光源,呈半透明的凝胶状,散发着微弱的蓝绿色光芒,光芒范围有限,只能照亮通道前方几米的距离,让整个通道显得幽深而神秘。林月斌用环境监测仪扫描了一下这种菌类,低声对叶云天说道:“这是‘幽光菌’,能在无氧、无光的环境中生存,通过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获取能量,发光是其代谢过程的副产品,没有毒性,反而能吸收少量重金属离子,算是岩穴星少有的有益生物。”
通道尽头是一片巨大的地下溶洞,面积足有三个足球场大小,顶部高约五十米,钟乳石与石笋交错生长,形成奇特的景观,部分钟乳石上也附着着幽光菌,让整个溶洞笼罩在柔和的蓝绿色光晕中。溶洞中央搭建着密密麻麻的简易居所,这些居所大多是用岩石堆砌而成,屋顶覆盖着幽光菌的菌丝,能起到保温和照明的作用,居所之间的通道狭窄,地面铺着平整的石板,是岩穴星人用简单的工具打磨而成。
居所周围是几个小型的地下生态舱,生态舱由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是岩穴星人能制造的最先进的防护材料,能隔绝部分重金属离子,但效果有限。生态舱内种植着少量叶片发黄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是岩穴星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名叫“岩禾”,茎秆粗壮,叶片呈暗绿色,但此刻大部分叶片都带着淡淡的黑斑,边缘卷曲枯萎,长势极差,部分植株甚至没有结出果实,显然受到了重金属的严重影响。
小主,
“这是我们最后的生存空间。”卡隆指着生态舱,语气沉重,“地下溶洞的水源原本是干净的,来自深层地下水脉,富含矿物质。但近年来,地表的重金属通过岩石缝隙渗透进来,水源也被污染了。我们尝试用岩石过滤水源,却只能去除泥沙,无法阻挡重金属离子。我们也尝试种植粮食,可土壤里的重金属让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根系无法吸收养分,叶片会逐渐枯萎,即使收获了少量粮食,也带着毒素,吃了只会加速器官衰竭。”
叶云天走到生态舱旁,舱壁上有一层薄薄的污垢,用手指触摸,能感受到粗糙的颗粒感——那是附着在表面的重金属粉尘。林月斌立刻拿出土壤采样器,这是一款便携式的多功能采样设备,顶端是钨钢钻头,能轻松穿透岩石与土壤。他将采样器的钻头插入舱内的土壤中,按下启动按钮,钻头高速旋转,很快取出了一份圆柱形的土壤样本,样本呈深褐色,质地坚硬,散发着淡淡的土腥味,其中还夹杂着一丝金属气味。
采样器的屏幕瞬间亮起红灯,数据如同流水般滚动:“土壤重金属浓度超标87倍,其中镉含量560毫克/千克,超出联盟安全标准93倍,铅含量1800毫克/千克,超出85倍,汞含量98毫克/千克,超出78倍,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3%,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
他又拿出水质检测仪,将检测探头接入生态舱旁的一根透明管道——这是地下水源的输送管道,管道内的水呈淡黄色,看起来有些浑浊。检测仪启动后,屏幕上的数值快速跳动,最终定格在红色区域:“水源中铅含量超标53倍,镉含量超标41倍,汞含量超标37倍,pH值4.2,呈弱酸性,长期饮用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肾功能衰竭,儿童饮用后还会影响智力发育与骨骼生长。”
“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卡隆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绝望,“我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男人大多活不过40岁,女人稍微长一点,但也很难超过50岁。很多人不到四十岁就会因器官衰竭去世,死亡前会遭受剧烈的疼痛,我们没有有效的药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痛苦离去。孩子们更可怜,长期缺乏光照和营养,还有重金属的侵害,大多发育迟缓,智力也受到影响,很多孩子活不到成年就夭折了。”
叶云天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一群孩子身上。他们围坐在一片长势稍好的幽光菌旁,手里拿着用黑色矿石打磨而成的粗糙玩具,却很少打闹,甚至很少说话,只是呆呆地坐着,眼神空洞。其中一个小男孩想要站起来奔跑,他双腿微微用力,却因为腿部力量不足而踉跄了一下,重重地摔倒在地,瘦弱的胳膊磕在石板上,立刻泛起了青紫色的瘀伤。他没有哭,只是默默地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又坐回了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