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号”驶离地球轨道时,舷窗外的蓝色星球正逐渐褪去阴霾,焕发出久违的生机。东曜国漠北荒原的沙海太阳能示范站,数百万块搭载了声能晶体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通过超高压输电线,源源不断地向周边的曜京、漠南城等城市群输送清洁电力,城市电网的负荷曲线趋于平稳,再也没有了以往的能源缺口预警;蓝洋垃圾带的清理工作有条不紊,林月瞳团队的打捞船如同蓝色的卫士,将成片的垃圾聚拢、转化,原本浑浊的海面已恢复了大半澄澈,卫星画面上,“灰色斑块”的面积正以每月5%的速度缩减;曾经被雾霾笼罩的东曜国、南瞻国等城市群上空,厚重的灰褐色云层渐渐消散,透出淡淡的天光,阳光洒在城市的屋顶、街道上,让久违的光影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叶云天站在观测舱内,静静地看着地球的轮廓在宇宙尘埃中逐渐缩小、消失,眼中带着一丝欣慰。他转身对身后的团队成员道:“地球的合作已经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他们的氢能技术团队也已开始筹备数据共享。接下来,我们前往太阳系第二站——火星。那里的光伏技术冠绝太阳系,却深陷储能与缺水的困境,这正是我们合作的契机。”
“收到!”团队成员齐声回应,林辰立刻调整飞船航线,“云月号”的星尘动力引擎再次启动,幽蓝色的能量流划破宇宙,朝着3.2亿公里外的火星疾驰而去。
星际航行的第七天,“云月号”抵达火星轨道。透过特制的星晶玻璃舷窗望去,这颗被称为“红色星球”的天体,完全是一片荒凉孤寂的景象:地表被无边无际的红色沙海覆盖,沙粒呈现出深邃的赤铁矿色,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天空是昏黄的橘红色,没有一丝云彩,恒星的光芒毫无遮挡地倾泻而下,带来刺眼的灼热感,仿佛连光线都带着沙粒的粗糙;远处的奥林匹斯火山群轮廓巍峨,山体高耸入云,顶端覆盖着淡淡的红色沙尘,如同戴了一顶巨大的尘帽;干涸的河床在地表刻出纵横交错的纹路,最宽处可达数十公里,河床两侧的岩石被远古水流冲刷得光滑平整,依稀能看出当年河流奔腾的磅礴气势,如今却只剩下厚厚的沙尘,像是星球古老而狰狞的伤疤。
“指挥官,火星地表环境参数检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响起,指尖快速敲击操作面板,屏幕上弹出一组详细数据,“昼半球地表温度42℃,大气温度35℃;夜半球地表温度-75℃,大气温度-68℃,昼夜温差达117℃,极端环境下温差可突破130℃。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占比95.3%,氮气2.7%,氩气1.6%,氧气含量不足0.1%,不适合人类直接呼吸,必须佩戴加压呼吸面罩。另外,北半球北纬25°区域检测到强烈的光伏能源辐射,能量信号稳定,根据星图比对,应该就是火星最大的赤沙光伏基地。”
叶云天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停留在舷窗外的火星地表:“启动飞船生命维持系统,调整舱内气压与氧气浓度至地球标准;开启防沙除尘模式,准备按照预设坐标降落。林辰,保持与赤沙光伏基地的信号连接,同步发送我们的合作意向,避免产生误解。”
“明白!”
“云月号”缓缓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一片开阔沙地上,这里距离赤沙光伏基地仅10公里,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障碍物。当飞船的反重力引擎关闭,舱门缓缓打开时,一股干燥灼热的风立刻扑面而来,裹挟着细小的红色沙尘,打在脸上微微刺痛,带着一种金属被炙烤后的铁锈味。
早已等候在降落点的是三位火星人类,他们身材普遍高大,平均身高在1.9米左右,皮肤呈均匀的浅褐色,如同被沙漠阳光长期晒过的质感,肌理紧致,手臂和腿部的肌肉线条清晰可见,显然是为了适应火星的低重力环境(约为地球的1/3)而进化出的体质。他们穿着特制的防沙耐热服,服装主体为深灰色,材质看起来是某种高强度纤维,表面有细密的防滑纹路,袖口和裤脚有收紧设计,能有效阻挡沙尘进入;头部戴着透明的弧形呼吸面罩,面罩边缘与防沙服无缝衔接,内部有淡蓝色的氧气循环指示灯,面罩后的眼睛深邃而警惕,瞳孔呈淡棕色,眼角有细微的褶皱,像是长期眯眼抵御强光形成的。
为首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头发呈银灰色,梳理得整齐利落,额头布满深深的皱纹,如同火星地表的沟壑,每一道都刻着岁月的沧桑。他的防沙服胸前佩戴着一枚不规则的金属徽章,上面刻着复杂的火星文字,经“云月号”的实时翻译系统解析,显示其身份是火星“能源长老”,掌管着整个火星的能源分配与技术研发,名叫卡隆。
“来自M27星球的客人,欢迎来到赤沙星(火星在火星文明中的自称)。”卡隆的声音通过翻译器传来,带着一丝沙哑,像是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导致的,“我们的轨道监测站三天前就发现了你们的飞船,通过你们发送的星际通用编码,我们知道你们是为技术合作而来。但在谈合作之前,我想让你们先看看赤沙星的‘骄傲’与‘困境’——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才能谈得上真正的合作。”
小主,
没有多余的寒暄,卡隆转身登上一辆停在旁边的火星越野车。这辆车造型简洁硬朗,车身为深红色,与火星地表融为一体,车轮宽大,表面有密集的防滑齿,能有效应对松软的沙地;车顶装有小型太阳能板和沙尘净化器,车尾有备用能源箱,整体设计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叶云天团队紧随其后,登上了另外两辆同款越野车。
越野车启动后,在红色沙地上平稳行驶,车轮扬起漫天沙尘,形成两道长长的红色轨迹。随着距离的拉近,赤沙光伏基地的全貌逐渐清晰起来——那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光伏板海洋,数百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如同被精心摆放的银色瓷砖,从脚下一直延伸至地平线尽头,在恒星的强烈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银色光芒,场面极为壮观,让人不禁感叹火星文明的智慧与坚韧。
“这是赤沙星最大的赤沙光伏基地,占地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占赤沙星光伏总产能的60%。”卡隆指着窗外连绵不绝的光伏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骄傲,“赤沙星距离恒星的距离是地球的1.52倍,但由于几乎没有大气层遮挡,日照强度却是地球的1.9倍,且每年的日照时长高达3000小时,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我们的光伏技术经过近千年的迭代,光伏板的基础转化效率已达45%,采用的是多层复合晶体结构,能同时吸收可见光与红外光,这在整个太阳系都是顶尖水平。”
叶云天看着这片浩瀚的光伏基地,心中暗自赞叹。火星人类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研发出如此先进的光伏技术,足以见得其在能源领域的深厚积淀。但很快,他便发现了问题——许多光伏板的表面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红色沙尘,原本锃亮的银色面板变得灰蒙蒙的,甚至能看到明显的沙尘堆积痕迹,尤其是光伏板的边缘和缝隙处,沙尘厚度可达数毫米,明显影响了光线的吸收效率。
“卡隆长老,”叶云天指着那些被沙尘覆盖的面板,语气平和地问道,“这些光伏板似乎很久没有得到彻底清洁了?表面的沙尘会大幅降低转化效率吧?”
卡隆的眼神瞬间黯淡下来,轻轻叹了口气,示意司机停车。“不是不想清洁,是没有办法清洁。”他推开车门,带领众人走到一块光伏板前。一名穿着同款防沙服的火星工作人员正手持特制的清洁工具——一根长杆顶端装有柔软的毛刷,正在费力地擦拭面板上的沙尘。但红色的沙尘细腻而干燥,附着力极强,毛刷擦拭过后,面板上仍留下淡淡的痕迹,而且刚擦完不到五分钟,一阵微风吹过,又有新的沙尘落在上面,让清洁工作变得徒劳无功。
“赤沙星地表极度缺水,全球水资源总量不足地球的1%,且99%以上都以冰盖形式存在于两极和地下深层,液态水极为稀缺,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卡隆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光伏板表面的沙尘,声音带着一丝无奈,“我们没有足够的水来进行湿法清洁,只能用这种干擦的方式,效率极低,而且效果很差。这些沙尘会让光伏板的效率每周下降10%,一块全新的光伏板,三个月后效率就会跌破30%,半年后甚至只能达到20%。为了维持产能,我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频繁更换光伏板,每年更换的光伏板数量超过百万块,这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叶云天伸手触摸了一下光伏板表面,红色的沙尘细腻如粉末,沾在手上不易脱落,轻轻一吹便四散飞扬。他能想象到,火星人类在维护这些光伏板时,必然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在40℃以上的高温、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人工清洁这些几乎无边无际的光伏板,不仅效率低下,更是对生命的透支。
越野车继续前行,穿过光伏基地,来到一片低矮的建筑群前。这里是火星的核心能源储存中心,建筑群由数十个半地下式的舱体组成,每个舱体直径约20米,顶部有散热装置,表面覆盖着防沙涂层。走进中心内部,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外界的灼热形成鲜明对比——这里配备了独立的温控系统,温度被稳定在25℃左右。
舱体内部,数十个巨大的储能电池整齐排列,每个电池高约5米,直径3米,呈圆柱形,外壳为深蓝色合金材质,表面有密密麻麻的散热孔和能量指示灯。但大多数电池的指示灯都呈淡黄色,只有少数几盏是绿色,显示大部分电池都处于低功率运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