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海龙镇8号”的印记。

没人提起那个深埋心底的秘密:他们偶尔会梦见一场刺眼的爆炸,漫天金属碎片从撕裂的天空坠落,其中就有他们手里的零件——那是2025年的未来,一场实验室爆炸撕开了虫洞,这些零件带着能量碎片,逆着时间流找到了他们这些“有缘人”。而现在,寄件成了他们作为变异者的“天职”。

二、2012年:出租屋角落的“秘密基地”

2012年9月,青龙大学外的出租屋阳台飘着桂花香,22岁的叶云天蹲在角落,正用镊子夹着棉布擦拭“能量缓冲器”。那枚圆柱形零件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是上个月末出现在出租屋门口的——没有快递盒,就那么静静躺在门垫上,信封内侧印着“海龙镇海天街8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

自从2008年18岁那年收到第一份“神秘包裹”,他的“藏品”已经攒了5个:2008年的“空间谐振环”、2009年的“引力调节片”、2010年的“超导线圈”、2011年的“量子定位器”,再加上手里这个最新的“能量缓冲器”。家里早就不敢放这些东西了——爸妈看见“神经链接芯片”时追问“哪来的高科技玩具”,他没法解释那芯片能让收音机跳出加密频道,只能在学校附近租了这间带阳台的小屋,把角落改造成了“秘密基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阳台的玻璃木柜是淘来的旧货,刷了层浅灰漆遮划痕;柜顶的可调节台灯永远亮着暖光,柜里铺的绒布能缓冲碰撞;5个零件按收到时间依次排开:最重的量子定位器压在下层,怕碎的超导线圈用棉垫裹着摆上层,小巧的能量缓冲器搁在中间的棉盒里。木柜旁的折叠桌上堆着放大镜、万用表和光谱仪检测报告,最厚的那本硬壳笔记本写满了观测记录,页边画满了零件纹路的草图。

“又在跟你的‘宝贝疙瘩’较劲?”门口传来轻快的脚步声,林月瞳拎着两份盒饭走进来,白大褂口袋里还装着试管架——作为化学系同级校友,她是叶云天唯一敢透露秘密的人,也是帮他检测零件的“编外研究员”。

“刚拿到能量缓冲器的密度数据,你看。”叶云天把笔记本递过去,指着上面的数字,“7.8g/cm3,比铁还重,但硬度是钢材的两倍,元素分析里有三个峰在周期表上找不到对应项。”

林月瞳放下盒饭,凑到木柜前拿起缓冲器掂了掂:“才半个月就又来一个?这速度越来越快了。”她对着光转动零件,表面的纹路像水流一样跟着动,“对了,上次我检测引力调节片时,发现边缘有模糊的印记,你查过其他零件吗?”

叶云天心里一动,摸出抽屉里的放大镜:“还真没仔细看,之前光顾着测性能了。”

两人立刻趴在桌上翻零件:空间谐振环的内侧纹路里,藏着比蚂蚁还小的“海龙镇”三字;引力调节片的边缘,刻着断断续续的“海天街”;最惊人的是量子定位器的底部,完整的“海龙镇海天街8号”刻痕被防滑纹遮住,只有用放大镜斜着照才能看见——字迹工整得像是激光雕刻,绝非手工能完成。

“所有零件都有!”叶云天的心跳漏了一拍,“地址都一样,说明不是随机寄的,是专门给我的?可谁会寄这些奇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