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居民合理用水,降低10%的浪费率,可节省16万吨/日。
“三项相加,112万吨/日——不仅能填补缺口,还能富余32万吨用于生态补水。”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空调的风声。张科长皱着眉:“南顾问,你这数据是理想状态吧?漏损好修,可让老百姓少用水……谈何容易?总不能天天派人生搬硬套地盯着吧?”
“不需要盯着,”叶可南微微一笑,“我们需要的是让‘水’变得可感知、可计量、可选择。用数据告诉每个人:你用了多少水,这些水值多少,以及,浪费的水意味着什么。”
他提出的第一个方案,是“居民用水数据看板”。
这是一套连接在城市供水网络中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每户家庭的智能水表,实时采集用水量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信息推送到居民的手机APP上。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还有更直观的换算:
“今日用水2.5吨,相当于5000瓶矿泉水;
“较昨日节约0.3吨,可满足一个非洲儿童3天的饮水需求;
“本月已超支基础用量10%,将触发第二阶梯水价。”
试点社区选在一个混合型小区,既有老旧居民楼,也有新建的高档公寓。推行初期,质疑声四起。
“这是监视我们家用水?侵犯隐私!”一位大妈在业主群里愤怒地发言。
小主,
“不就是多交几块钱吗?我不在乎,用着痛快就行!”一个年轻的企业主这样说。
叶可南没有解释,只是让数据自己说话。一周后,APP后台显示:试点小区的日均用水量下降了7%。那些看到自己“每天倒掉的洗澡水够浇半亩地”的居民,开始下意识地缩短淋浴时间;那些发现“洗菜水直接倒掉相当于浪费3度电的净水成本”的家庭,开始学着用桶收集废水冲厕。最有趣的是孩子们,他们会缠着父母看“家庭用水排名”,为了冲进小区前10%的节水榜而争当“节水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