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四十岁那年,得了场风寒,身子大不如前。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把最得力的三个徒弟叫到跟前,一个教认药辨性,一个教配伍组方,一个教种植炮制。
他给认药的徒弟讲“泽泻四辨”:“辨叶,要尖如箭镞、带白霜的;辨根,要圆如珍珠、色白的;辨气,要清苦带辛的;辨味,要先苦后甘的——差一点,药效就偏了。”给组方的徒弟讲“七情要诀”:“‘相须’增力,‘相使’助功,‘相畏’减毒,‘相杀’去害,‘相恶’勿用,‘相反’禁配,‘单行’宜轻——配伍如处世,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给种药的徒弟讲“四时宜忌”:“春忌寒,夏忌涝,秋忌早,冬忌燥——顺天则收,逆天则荒。”
徒弟们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又传给自己的儿孙。村里的老人们则把阿泽的故事编成歌谣,让孩童传唱:“云梦泽,水茫茫,出了个阿泽救四方。寻得泽泻草,能把水湿降;寒配附子热配滑,四时种植有妙方。草青青,水长长,阿泽的恩情记心上……”
有外地医者来取经,村民们就带他们去看泽泻田,指给他们看阿泽当年搭的草棚遗址,讲他如何亲尝百草、如何教人种药。医者们回去后,把这些故事写进医书,虽然没提“阿泽”的名字,却记下了“云梦泽产泽泻,性味甘苦寒,能利水渗湿,治水肿”,还附了种植、炮制的法子——这便是后来《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里关于“云梦泽泻”记载的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八卷·泽被后世证真知
岁月流转,藕花村的泽泻田换了一代又一代主人,可“阿泽古法”从未变过。唐代时,药学家苏敬编《新修本草》,特意派人到云梦泽考察,记下“此地泽泻个大、粉足,为道地药材”,还收录了“泽泻配白术治脾虚水肿”的方子,说“源于楚地民间,传为阿泽所创”。
明代,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翻遍古籍,又听说了阿泽的故事,在“泽泻”条下批注:“其名‘泽泻’,言其生于泽、能泻水也。楚地民间传有游医阿泽寻得此草,救万民于水厄,虽无经书记载,然其法验之临床,与古籍相合——可见‘实践出真知’,民间智慧,不输典籍。”
清代《云梦县志》里,更是详细记载了泽泻的种植习俗:“春分祭‘泽神’(村民为阿泽立的神位),撒种时唱《泽生谣》;秋分采收前,先留三分不采,曰‘留种敬天’;炮制必用黄酒,取‘阳化阴’之意……”这些习俗,其实都是阿泽当年定下的规矩,一传就是千年。
如今,云梦泽虽已缩成湿地,泽泻却成了当地的“宝贝药材”。现代药农仍按“春播秋收”的古法种植,炮制时也讲究“酒炙减寒”;医院里,泽泻仍是治水肿、高血脂的常用药,而“泽泻汤”“五苓散”这些源于阿泽配伍思路的方剂,还在救死扶伤。
结语
从阿泽在白露滩发现泽泻,到村民按“时序”种植;从亲尝百草试药性,到配伍组方解疑难;从口传歌谣记经验,到典籍收录传后世——泽泻的故事,恰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