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建设需要大量石油,而华联目前仅靠缅甸出产的石油,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随着大批舰船的加入,海军的燃油消耗与日俱增,同时,华联境内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兵工厂到纺织厂,从机械厂到化肥厂,每一家工厂都需要石油作为能源。
此外,各地的修路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修建公路和铁路所需的沥青,同样依赖石油加工。
为了解决石油短缺问题,苏门答腊岛的油田和炼油厂修复工作被提上了紧急日程。
在苏门答腊岛的米纳斯油田,华联石油公司的工程师们正在检修抽油机。
此前,日军占领期间,油田的部分设备遭到破坏,但储油层并未受损。
工程师李建指着油田的钻井平台说:“我们已经修复了一三十口油井,预计下个月就能恢复到战前产量的七成。”
炼油厂的修复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在巨港炼油厂,工人正在更换被炸毁的蒸馏塔,技术人员则在调试炼油设备的控制系统。
炼油厂厂长王志强介绍道:“我们采用了系统提供的新型炼油技术,不仅能提高原油的利用率,还能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汽油、柴油和沥青。”
“预计两个月后,炼油厂就能满负荷运转,届时华联的石油自给率将基本完成!”
石油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华联目前最不缺的就是人力资源。
除了华侨和华国移民,东南亚的当地土着也成为了重要的劳动力来源。这些土着居民虽然长期以来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但在合理的管理和薪酬激励下,也能胜任体力劳作。
更重要的是,当地土着人口基数庞大,若不能妥善安置,很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在苏门答腊岛的公路修建工地上,数万名当地土着正在搬运石料、铺设路基。
他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在华联工程队的指挥下有序工作。
工地负责人赵建军说:“我们给土着工人提供了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还包食宿、提供医疗保障。”
“现在越来越多的土着愿意来工地工作,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也促进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