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技术的传承

技术的传承

深秋的北京,寒风拍打着心脏医学中心的玻璃幕墙。顾承川的白大褂下摆扫过手术观摩室的金属扶手,留下一道淡淡的汗渍。二十三名来自全国的年轻医生早已挤满过道,有人攥着磨破边的笔记本,有人举着高清摄像机,目光紧紧追随他手中的解剖模型。

“看这里。” 顾承川的镊子精准夹住人工心脏的磁悬浮轴承,金属碰撞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纳米级的轴心偏差,决定着患者十年后的生存质量。” 他转头望向后排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 —— 来自青海的藏族医生才仁,对方的睫毛上还沾着飞机舷窗的霜花。三个月前,这个小伙子在邮件里写道:“我们高原上的牧民,太需要这样的技术了。”

手术台上,李小南正在进行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顾承川站在他身后,白大褂口袋里的体温枪显示着 36.8℃。“注意血管吻合角度。” 他的声音像根绷紧的弦,“就像给新生儿系襁褓,既要牢固,又不能勒疼。” 台下的年轻医生们齐刷刷低头记录,有人的笔尖划破了纸页,却浑然不觉。

最忙碌的当属实验室。阿依古丽带着边疆来的进修医生调试新型监测设备,她的马靴踩过满地的零件图纸,嘴里还在用维吾尔语叮嘱:“这个传感器,要像骆驼感知沙漠的风向一样灵敏。” 小王的工作台前围满了工程师,他举着变形的叶轮模型,脸上的烧伤疤痕随着讲解微微发红:“这是第 18 次失败的样品,记住,每道裂痕都是老师。”

顾承川的办公室成了 24 小时开放的课堂。深夜两点,他还在给云南山区的村医讲解远程诊断系统。视频里,老村医举着自制的听诊器,背景是漏风的卫生室。“顾大夫,俺们村的虎娃考上医科大学了,说也要学造‘铁心脏’!” 老人的声音混着犬吠,让顾承川的眼眶突然发热。他摸出李建国的老怀表,金属表壳在台灯下泛着温润的光。

在他的推动下,“承新” 医疗设备研发联盟正式成立。签约仪式上,顾承川推开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举起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这里面装着 327 个失败的原型机,” 他的手指抚过凹凸不平的金属表面,“但正是这些‘废品’,教会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医学传承。” 台下,来自西北的工程师悄悄抹了把脸,他的行李箱里,还装着母亲寄来的青稞饼。

周末的技能培训课上,顾承川亲自示范缝合技术。他故意放慢动作,让每个年轻医生都能看清针尖穿过组织的角度。“记住,手术刀下不是机械,是会呼吸的生命。” 他突然想起七年前在青岩村,李建国也是这样握着他的手,教他给虎娃处理伤口。那时的煤油灯,和现在的无影灯,在记忆里渐渐重叠。

越来越多的团队加入研发行列。东北的工程师带来极寒环境下的设备改良方案,江南的生物学家展示新型仿生材料,甚至青岩村的村民们也寄来了手工编织的过滤棉 —— 他们说,这是用最干净的棉花纺的,能给 “铁心脏” 当 “软枕头”。顾承川把这些礼物都摆在实验室的荣誉墙下,和那些国际大奖奖杯并排。

当第一支由年轻医生组成的巡诊队出发时,顾承川站在医院门口送行。才仁的白大褂口袋里揣着顾承川送的便携式检测仪,背面写着 “仁心” 二字。“遇到难题随时打电话。” 顾承川拍了拍小伙子的肩膀,转身看见李小南正在教新来的实习生调试设备,阿依古丽帮着整理药品,小王在给孩子们讲解机械原理 —— 这些场景,像极了七年前那个漏风的青岩村卫生室。

深夜的办公室,顾承川还在批改年轻团队的研发报告。台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覆盖在李建国的遗照上。李小南送来热可可时,看见图纸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轴承润滑需考虑个体差异”“监测系统要增加方言提示”。最角落画着简笔画 —— 青岩村的老周正在教孩子们种向日葵,阳光穿透叶子,洒在每个仰起的笑脸上。

窗外,北京的灯火璀璨如星河。顾承川站在窗前,看着年轻医生们的身影在夜色中穿梭。他们的白大褂口袋里,装着听诊器、笔记本,还有对医学最炽热的初心。他突然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话:“医学的传承,不是复制前人的脚印,而是点燃后来者的火把。” 此刻,无数簇新的火苗正在升起,照亮国产医疗设备研发的漫漫征途。

技术的传承